新闻导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导读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法学院党委:党建引领促发展
作者:     文章来源:法学院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7-01 17:18      

作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法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了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全方位引领的“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建立工作机制

学院党委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性、先导性建设来抓。一是建制度。在严格执行上级党组织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修订了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宣传阵地管理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法学院党支部考核细则》《法学院党员考核细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考核指标,强化党建工作考核与结果运用机制,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加强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二是亮身份学院全面推行党员亮身份制度,做到党员照片、姓名、职责职务、联系方式 “四公开”。通过举办“亮身份、立标杆、作示范”“党员在您身边”“党员标杆示范宿舍”等形式灵活的各类创建活动,师生党员佩戴党徽,办公桌或服务台摆放“党员先锋岗”标示牌亮明身份,倡导“我是党员我先上”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师生党员做新思想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建设者,做新风气的倡导者和示范者。三是做承诺学院党委探索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制度,注重在重大节点重大事件上进行党史教育和党性锻炼,如组织师生党员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时重温入党誓词,在学雷锋活动月、教师节等重要节点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党员承诺书》等,积极引导广大党员“承诺亮出来、形象树起来、责任担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党员责任感使命感。

夯实工作基础

学院党委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一是优化支部设置。调整、优化支部人员设置,以系、科研团队、研究平台为载体对教工支部进行设置调整。每个支部成员研究方向相近、人员在10人以内。支部“双带头人”实现百分百覆盖和年轻化。二是建强阵地载体。学院党委不断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激发支部党员牢固树立“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阵地”意识。学院官微“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设置“党旗飘扬”“支部风采”“青春向党”“红船扬帆”等专栏,定期举办“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等征集和展评活动,党支部通过“主题党日”、“志愿者日”等各种形式开展党员服务,党旗始终在抗击疫情前线、服务师生一线高高飘扬。三是强化挂钩指导。不断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科骨干挂钩指导工作机制。学院班子党员干部挂钩1个支部(1个班级或1个学生宿舍),挂钩指导入党积极分子,联系民主党派和教师;每个支部都有资深的党员学科科研骨干配合工作;采用“双班主任”工作制,学院党委班子和科任老师共同担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进一步促进师生的沟通和了解,“真挂钩、挂真钩、挂铁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凝炼党建特色

一是打造“红船工作室”。学院党委以“红船精神”为内核,完善“知识教育+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形成“党建+课程思政”“支部+科研团队”合力。工作室设置“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和“践行初心”3个工作坊,挖掘“红船精神”在闽区域的创新与弘扬,聚焦研究红船的创新精神与中国治理领域中的抗疫、乡村振兴、反腐倡廉、教育治理等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挖掘其精神内涵、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二是实施“党员先锋工程”。以点带面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学生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学业帮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各类讲座、沙龙、论坛。学院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以及师生党员定期上党课,不断提高全院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凝聚力。

破解突出难题

学院党委坚持强化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破解难题中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一是构建融合机制破解“两张皮”难点。学院党委持续突出政治引领,积极构建“五位”(基层党组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党员先锋工程、研究创新平台)“一体”(党建与教学科研服务深度融合)教学科研服务融合机制。以党支部为核心,依托教学系,带动全体教师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中,实现系、团队、创新平台各环节一站式、无障碍、全方位、全覆盖的联动模式,有效破解了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中重业务轻党建、“两张皮”现象。二是多措并举破解“课程思政”难题。学院党委不断强化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组建了一支党员骨干教师课程思政团队,培育发展了一批课程思政“一流课程”,推出一批课程思政教研学术成果,举办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研论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中,较好实现了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

(文:徐继红、潘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