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采集
有关胡耀邦评价的历史变迁
作者:     文章来源:腾讯文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12-14 09:42      

 

[摘要]众所周知,胡耀邦在个人形象和历史地位上存在争议,曾在很多年中鲜见于主流媒体和影视剧。近年来对他的评价逐渐转好,有关他的评价是如何一步步转好的呢?

腾讯文化 李岩 发自北京

12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刚刚过去的11月,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七大常委全部参加,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用“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他的一生,评价极高。众所周知,胡耀邦在个人形象和历史地位上存在争议,曾在很多年中鲜见于主流媒体和影视剧。近年来对他的评价逐渐转好,尤以这次习大大的讲话为最高峰。那么,有关他的评价是如何一步步转好的呢?

一、卸任总书记后到去世前较多报道涉及“送花圈”

1987年1月17日,胡耀邦辞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当天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载了新华社对外发出的电稿--《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公报称,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同意胡耀邦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他也检讨了“违反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在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上的失误”。

胡耀邦与孙女知鸷、孙子霁光在一起。杨绍明/摄

在人们印象中,他是从那一天起淡出人们视野的。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细看公报,“会议对胡耀邦同志进行了严肃的同志式的批评”①这句常被人记起,但“同时也如实地肯定了他工作中的成绩”这句话常被人忽略。而正因为有后一句话,才为胡耀邦生命最后两年的政治地位做了保证。

公报中有这样一条:“继续保留胡耀邦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也就是说,他虽辞职,却不是现在常讲的那种“裸辞”,而是只辞去了总书记,同时保留了其他职务。同年11月,中共十三大选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成员,胡耀邦没进入常委会,却依旧位列政治局委员。

因此,直到去世,胡耀邦的身份依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1987年1月至1989年4月间,他仍然会参加政治局会议,并履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责。在这期间,《人民日报》上出现他名字最多的场合就是遗体告别仪式上。

图为胡耀邦1986年在云南与当地群众一起过春节的情景

按惯例,职位较高、贡献较大的政治人物去世后,一部分高级别领导会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或送花圈。据粗略统计,胡耀邦辞职后共五十多次敬献过花圈。在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了何长工、廖梦醒、夏之栩等人的遗体告别仪式。

1989年3月1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胡耀邦最后送花圈的消息:“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原警卫局局长李树槐同志因病于3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李树槐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上午在北京医院举行。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乔石、胡启立、姚依林、王震、胡耀邦、胡乔木、姬鹏飞、黄镇、彭冲等同志送了花圈。”

在新华社的政治报道中,领导人的排位是非常讲究的。以上送花圈的14人名单中,按身份可以分成八类,依次是:国家主席(杨尚昆)、中顾委主任(陈云)、退下来的老同志(李先念至邓颖超)、政治局常委(乔石至姚依林)、国家副主席(王震)、政治局委员(胡耀邦)、中顾委常委(胡乔木到黄镇)、人大副委员长(彭冲)。胡耀邦在其中的排位是符合他当时的地位的:不在核心领导层,但比中顾委等二线老同志靠前。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人民日报》次日于头版头条登载了讣告。4月22日,胡耀邦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杨尚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也体现了胡的党内地位。

二、1990-21世纪歌曲《好大一棵树》的创作之谜

胡耀邦去世后的十几年间,有关他的报道相对较少,多是家人的回忆类文章。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歌曲《好大一棵树》的是是非非。

《好大一棵树》最早由歌手张晓梅在中央电视台1990年春节晚会首唱,后经过田震、那英等翻唱流传开来。当时普遍把这首歌视作颂扬教师美德的歌曲,后来还把它拍成了当时很新潮的形式--MTV,里面那位朴实的人民教师形象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部MTV获得了当年CCTV-MTV大奖赛金奖,《好大一棵树》也借此家喻户晓,甚至成为此后每年教师节的常用宣传曲。

         因为MTV中破旧的桌椅板凳和驼背的教师形象,《好大一棵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教师节专用曲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邹友开、伍嘉冀也都在此后成为了国内词曲界的大腕。但多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才发现,这首歌的词和曲都大有名堂。具体来说,词曲作者对创作经历都有所隐瞒。

2011年,胡耀邦女儿满妹(原名李恒,随母姓)出版了新书《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里边有这样一段话:“这一晚,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返京列车上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浮想联翩,写下一首诗: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曲子到处传唱。但是可能没有人知道,它原本是献给谁的。”②

这段话中的“这一晚”指的是胡耀邦去世的1989年4月15日,“一位文艺工作者”指的是邹友开,“一首诗”自然就是《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在此之前,有关《好大一棵树》并非写给教师,而是写给胡耀邦的传闻不时出现,但从没证实过,邹友开本人也没有公开说过此事。因此满妹的这段披露可算是第一次公开证实这段歌词的写作初衷。

与歌词背后潜藏的颇为温馨感人的故事相比,曲作者隐瞒的真相则令人有些尴尬。在对国外歌曲不甚熟悉的八九十年代,很多港台歌曲流入内地,老百姓听得如痴如醉。后来互联网将很多国外歌曲带进我们的视野后,才发现原来那么多的歌曲都是“参考”欧美、日本原曲,再填上中文的。《好大一棵树》作为那个时代的歌曲,也没逃过这个命运。

“大空と大地の中で”,这个日文词组意为“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是日本男歌手松山千春于1977年创作的歌曲。因为不是专业音乐人士,无法讲得很明白,大家可以搜搜这首歌听一下。相信即便再不通音律的人,都能听出此曲与《好大一棵树》的相似。

音乐网站中,网友对《大空と大地の中で》这首歌的评价

直接的抄袭当然不可取,不过在那个时期,包括这首歌在内的大量流行歌曲直接借用日文歌原曲,使得70、80后的人在童年听了很多“日本歌”,这与胡耀邦的工作确实有一定关系。

他任总书记的1982-87年,正是中日关系高速发展的时期。1984年,胡耀邦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来华访问,举行了友好大联欢,这种盛况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仍很罕见。

主动寻求与日本改善关系,在当时是重要的外交举措。日本由此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中日友好医院”(160亿日元)、“中日青年交流中心”(101.1亿日元)③都是在胡耀邦的倡议及努力下达成的合作项目。中日双方基于各自利益达成的经济、文化方面的默契,也使这段时间成为两国历史上难得的融洽时期。那段时间的日本明星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中野良子等人是很多中国50后、60后观众的偶像。

1984年,胡耀邦(前排右四)接见日本青年访华代表团

绕了这一圈,只是想说,纪念胡耀邦的歌曲阴错阳差地用了日文歌原曲,有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意味。

三、2005年中央举办胡耀邦诞辰90周年 座谈会三常委出席

胡耀邦去世后,他的生辰、忌日等纪念日都过得很低调。而在2005年,这一现象有所改观。这一年的11月20日是他诞辰90周年的日子,中央于18日举办了纪念座谈会。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三位常委出席,规格不可谓不高。

胡耀邦诞辰90周年座谈会现场合影,中间坐着的老人为胡耀邦夫人李昭

按约定俗成的惯例,政治人物的90周年诞辰一般不会以最高规格来纪念,即政治局常委不会都出席,同时总书记一般不出席。因为胡耀邦曾任中组部部长、中纪委第三书记等职,最终出席他诞辰90周年座谈会的三位常委恰好与这几个部门相关(曾庆红曾任中组部部长,吴官正是时任中纪委书记,而温家宝则曾在胡耀邦任总书记期间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从中也可看出中央的贴心安排。

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会上发表的讲话,代表了中央对胡耀邦的评价:

“胡耀邦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呕心沥血、奋斗不息,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历史功绩和优秀品德永远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

这个评价基本是1989年胡耀邦追悼会上悼词的重现,内容上并无太多新的东西。但如此高规格纪念他的诞辰,本身就释放着一种宽松的信号。此后,有关胡耀邦的回忆、纪念文章开始多了起来,如上节《好大一棵树》的写作初衷这类陈年秘闻也是在2005年后逐渐披露的。

四、2010年胡耀邦去世21周年 温家宝在《人民日报》撰写回忆文章

2010年4月15日是胡耀邦去世21周年的日子,温家宝代表中央撰文纪念。

胡耀邦任总书记的最后两年,温家宝作为中办主要负责人在他身边工作过。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温家宝的文章除了作为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身份进行纪念外,还有作为个人对老领导的一种缅怀。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这绝不是普通的公事类文章,而是有很多个人感情在里边:

“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④

可以看出,在胡耀邦生命最后四年以及去世后的重要节点上,都有温家宝的身影。满妹在回忆父亲最后时光时,也强调温家宝一直在指挥抢救:“(胡耀邦突发心脏病后)政治局扩大会议改到中央书记处办公的勤政殿继续进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留在怀仁堂指挥抢救。”⑤

五、2014年胡耀邦形象出现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

时间来到2014年。这一年最引起轰动的电视剧首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27天后(抓捕“四人帮”那天)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横幅“小平,您好!”为止。

本剧内容虽只有八年的跨度,但对中国人的影响至今还在。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等,每一件事都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至关重要。然而尽管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但一个人物的出现仍然立刻将所有人的关注吸引了过去,这个人物就是胡耀邦。

胡耀邦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突破了禁区。按照我国政治题材影视剧约定俗成的惯例,健在的人物一般不出现(除非个人认可,例如邓小平生前,他的形象就曾在《大决战》等片中出现),因此胡耀邦生前没在影视剧中露过面。在他去世后,虽曾零星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现身,却都限于早年工作经历。在电视作品中首现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本剧是第一次。(据澎湃新闻报道)

更关键的是,胡耀邦的出镜率还不低。他的名字在第二集里面就有提到,真正现身是在第五集,1977年7月16日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当时,胡耀邦的身份是中央党校副校长。此后的历史里,他在1981年当选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开始出任总书记,直到该剧结尾时一直担任此职务,故而更加不可能绕开他。例如第34集一开始,就是邓小平和胡耀邦商量平反冤假错案的情节。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图为胡耀邦(右)与邓小平交流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据该剧总编剧龙平平介绍,“胡耀邦的戏份不少,非常多。审查的时候,还有人提出:‘这个地方胡的作用应该多写一点’。”⑥可见,从编剧团队到审查人员,都认为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上,谈论1976-1984这段时间的历史,再绕开胡耀邦是说不过去的。

对此,人民网有如下评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走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不容回避,现实不容回避,真实才能征服观众。我们现在银屏上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⑦

六、2015年中央举办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七常委出席

在我国,政治人物的百年诞辰往往具有盖棺论定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的座谈会达到了理论上的最高级:总书记亲自讲话,七常委全部参加,《新闻联播》头条播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12月9日,总书记的讲话还由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单行本。

除了形式上的最高规格外,在内容上,习大大的讲话也饱含深情。用互联网常用的话说,就是干货很多,而且大量引用胡耀邦很鲜活的原话。例如讲到要学习胡耀邦同志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时,列举了他说的一句话:“知错就改,光明磊落一辈子;知错不改,内疚一辈子。”

讲到学习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时,列举了他说的“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讲到要学习他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时,列举的是他说的“干一切事情,都不能从本本出发,从小道道出发,从迷信出发,从想当然出发,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而最具盖棺定论性质的一句话是:“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生,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⑧

结语:

从1987年辞去总书记职务,到2015年由总书记亲自讲话并以最高规格纪念,胡耀邦的形象和历史评价在这28年间几度变化。在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的座谈会举行之后,五集电视文献片《胡耀邦》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也许以他为主要角色的影视剧在日后也会逐渐多起来的。

注释:

①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文献资料》。

②⑤ 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11年8月版。

③ 金熙德:《日本对华ODA 的成效及其转折》,《日本学刊》1999年5期。

④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人民日报》2010年4月15日。

⑥ 《影视剧中的胡耀邦》,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⑦关东客:《<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走红:真实才能征服观众》,人民网2014年8月12日。

⑧ 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