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11月13日电(记者王平)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丽教授在全国台联民情会上表示:“台独”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思潮,更重要的,“台独”还是一个极端和偏激的实践过程与社会运动,“台独”是台湾岛内和海峡两岸之间关系不稳定因素之源,“台独”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产生冲突,严重危害整个国家利益,必须坚决遏制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文章内容如下:
一、“台独”的危害性
蔡英文当局已然紧锣密鼓全面施行“台独”策略布局。蔡英文520上台执政以来,全面加快布局和推进 “去中国化”进程,“文化台独”开道,目标直指年轻一代,不断的在年轻人中培养接班人,企望全面实现 “倾独”力量组织化与年轻化,“岛国前进”组织、“公民组织党、“时代力量”等台独组织和力量在新兴的网络空间获得大发展;支持“台独”的岛内媒体持续污名化大陆,一再显示集体“反中”发展态势,引发台湾民众对未来、对两岸关系产生无所适从与焦虑;通过虚拟的网络传播和现实的街头运动,掀起了“台独”的社会化运动,致使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理性思考不断消散;网络传媒已经成为民粹主义的游乐场,导致台湾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的紊乱,撕裂着台湾民众对大陆深深的眷念与两岸关系发展的理性判断,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构成巨大挑战。
“台独”的泛滥与长期存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伤害巨大。“台独”精英利用台湾支撑民主政治运行的软环境(民众心理导向)的不足,唤起所谓的“台湾民主”,抛出了所谓的“民主参与的热情和知识”,“台独”政治人物利用民众对民主认识的不系统和缺乏理性的参与,利用大众的情绪,操控绑架所谓的“民意”,遂行政治夺权之目的。这种精英借用“民主”民意以扩张自己权力的运作,即政治学所谓的民粹主义。民主政治蕴含的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去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全部精髓和诉求被全数扫荡。 在“台独”的持续发展或台湾“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台湾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民粹主义的泛滥与长期存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伤害巨大。 “台独”不仅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伤害巨大,还同时窒息着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致使台湾整体走向衰落。
台湾曾经有过“经济奇迹”、 “政治奇迹”、 “MIT”(台湾制造)、食品安全保证等诸多奇迹,然而,当今的台湾,经济衰败、政治内斗、薪资停滞,社会对抗……等等负面日趋加剧,一个个奇迹纷纷崩坍,台湾社会之衰败程度在不断加剧。就经济大环境而言,台湾政治与社会因素对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干扰、影响叠加负面越来越大,台湾营商环境日趋恶化。台湾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政治与选举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民粹主义泛滥,左翼社会思潮兴起,不再重视经济增长,当局对企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弱化,污名化大企业,反商反财团气氛日益浓厚,经济问题边缘化。极力排斥与恐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陆,以“新南向政策”,以“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远离所谓的“红色供应链”。蔡英文政治挂帅害惨台湾经济,撕裂两岸血溶于水的鱼水浓情,断送着台湾产业继续保持竞争力与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不解之缘,企图带领台湾加入美日经济同盟,台湾日趋陷入困境,台湾经济正一步步希腊化。“台独”窒息着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致使台湾整体走向衰落,值得台湾民众觉醒与深思。
二、“台独”的消解与促进两岸融合之道
“台独”的消解,关键是将 “非台独” 因素从“台独”台中分离出来,从根本上消解“台独”的社会基础,幷接近台湾民众,相互了解,实现两岸融合与发展,携手两岸同胞共筑命运共同体。
(一)将 “非台独” 因素从“台独”中分离出来,幷加以正向引导, 从根本上消解“台独”的社会基础
将“台湾意识”从“社会台独”中分离出来。 “社会台独”以确立“台湾独立”为价值取向,以社运团体为组织形式,以“去中国化”为主要特征,以维护“台湾社会主体性”为斗争策略,为“台独”服务的政策主张和社会运动。
台湾民众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台湾意识”,主要是基于台湾生活的经验,是台湾民众在台湾所形成的地方性的自我认同意识,蕴含对方言、文化、宗教、习俗、共同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的自我认同,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与台湾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在宏观的、整体的国族主义的历史叙事中体验和感知的国族变迁。 “台湾意识”的内核是对于台湾特殊历史的认同,台湾民众乡土意识的集中表现,台湾意识不能与“台独”意识划上等号。台湾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蕴含有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和共同发展的良好景愿。 “台湾人”或台湾本土意识既不同于“北京人”、“闽南人”等属于中国身份之下的乡土认同,也没有上升为独立于“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而是处于“国家认同”与“乡土认同”之间的一种“悬浮”的认同状态。将“台湾意识”从“社会台独”中分离出来,幷加以正向引导,有助于争取台湾民众的大多数。 将“社会权利”从“台独”中分离出来。“台独”紧紧扣住台湾民众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内心深处对建构“两岸间社会”,获取“两岸间社会幸福”的诉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状态下无法立即达成造成的失落,即“台独”将台湾民众的“社会权利”期待与“统独议题”层层捆绑,造成一呼百应的社会效应。为此,下一阶段,以我为主,关爱台湾民众,关爱台湾的中小企业,关爱台湾的老人和小孩,应该是两岸融合发展,消解“台独”张狂的利器。
将年轻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从“台独”中分解出来。年轻人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这是非常正常的诉求,“台独”捆绑年轻人的“自我实现”幷将其导向“本土意识”,进而将矛头指向大陆,为此,斩断“台独”对年轻人的操弄,对台湾青少年颠倒是非的毒害,应实施全面干预,为台湾年轻人,台湾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培养明事理,伸张大义的优秀中华儿女。
(二)推动两岸深度交流走向两岸民众深度了解
两岸交流与交往是大势所趋,是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必修课和必经过程。在目前多种因素制约下,两岸交流与交往要达到“大了解”、“大繁荣”与“大认知”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还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但是,不可否认,交流与交往仍然是新变局下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与促进两岸积累共识,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目前,两岸已经不再陌生,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诉求。
然而,台湾《旺报》最新调查显示,有73%的受访台湾民众自认为不了解大陆,对大陆政府与人民的好感度依然偏低,个中原因众多。海峡两岸的社会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存在不同或差距、复杂的历史原因、两岸在法理上仍属“敌对状态”,政治对立依旧、对未来两岸政治发展目标认知相差甚远、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摩擦与误解、岛内媒体污名化、负面报道与宣传、岛内所提供的大陆信息不对称、两岸交流人员的同构性问题严重等多重原因幷存。
《旺报》调查显示,目前仍有55.3%的台湾民众还没来过大陆。为数众多的台湾民众无法无力来大陆,无法有效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事实上,许多台湾民众已认识到大陆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了解大陆,认识与认知大陆。民调显示,63%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大陆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有46%的受访民众表示自己需要了解大陆,其中有68%的民众希望了解大陆的经济,有30% 民众希望知道大陆的政治发展状况,也有38%的民众表示未来打算去大陆旅游、创业、经商或探亲访友,这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十三五” 期间,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要方向应着力推动两岸深度交流走向两岸民众深度了解,这一方向,不因两岸局势变化而影响。 两岸的相互交融与深度了解,其实幷没有那么难!因为“两岸一根脉”,所以“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两岸应该”一条心”。
福建省有两个非常特别非常温馨的地方——平潭和漳州,已经打扫好家园,等待着青少年来学习,等待着阿公阿婆来卖茶叶蛋。期待着在漳州花博会和农博会期间先行出现诸如:同步举办著名的漳州鲁面节、漳州龙海石码的五香节这样的系列温馨工程,多渠道迎接台湾同胞回家来看看。期待能够有一部或多部精彩的影视节目诞生,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入岛入心诉说两岸之痛和两岸之爱,向台湾乡亲们介绍大陆的道路、大陆的理论、大陆的制度和大陆的文化。这里别有一道风景线,依据这四大自信,大陆已经远离饥寒交迫,正在一步步走向幸福。两岸应在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最广泛的两岸深度了解全新风景线,携手潇洒闯天下。着力在姓氏宗亲、同乡社团、民间信仰等方面建构深度交流渠道与平台,在文化、教育、医疗、法律、工商等诸多领域积极探索深度了解沟通与合作渠道,释放出实实在在的保障与福祉。积极推动农、渔、水利、乡镇村里、社区协会、公益慈善等领域深度了解与合作,实现两岸广泛交融与发展。
(三)坚持双幷重原则协同推进,大胆创新求突破,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新空间
新形势下,因应台海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大陆对台工作坚持双幷重协同推进原则,即坚持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不动摇、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 “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不动摇,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两岸一家亲”与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不改变,以人为本,以两岸社会文化融合发展为核心载体,探索两岸互动与整合方式,建构一个“两岸间社会”景象,开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新空间。积极探索两岸社会融合之道,尤其注重两岸社会制度、“两岸共同生活圈”、两岸基层社区跨域共治试点、大陆台胞全面生活适应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建设与沟通。 积极探索文化融合之道,高度重视新型特色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两岸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多渠道宣传与展示大陆政治文化红利与魅力,重视两岸青年就学、就业、创业分享与共同进步,强化两岸共同价值观、闽南文化研究、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两岸青少年教育与共同成长、两岸跨域新媒体合作尝试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积极探索两岸经济融合之道,重视尤其对台经济合作载体平台整合与建设、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与发展、支持平潭国际旅游海岛和两岸共同家园人才引入系列工程建设、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推动在大陆资企业转型升级。在金融、投资贸易便利化、台湾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制度借鉴与引入、两岸民间基层交流等系列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一揽子创新合作尝试与推广。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3&kindid=0&docid=10446705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