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上,闽南师范大学“基于闽南文化大模型的音像智能交互平台”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
AI数字人解锁闽南文化“新玩法”
闽南文化相遇AI数字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由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泓润博士指导的闽南文化协同研究团队,以“基于闽南文化大模型的音像智能交互平台”项目,在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上荣获全国三等奖,为闽南文化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新范式。
在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上,团队介绍项目。
AI数字人技术焕活闽南文化
“基于闽南文化大模型的音像智能交互平台”项目,看似操作门槛很高,但体验者实操起来,非常好玩——
拿“闽南剪纸”模块举例,进入系统界面,你只要点击“闽南剪纸迁移”,将一张随手拍的人物图片上传,数秒后原图片右侧就会“亮”出一张带有漳浦剪纸风格的新图片。你还可以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动态生成国家级非遗漳州木偶头雕刻的表情变化。更有趣的是,系统还集成了多模态交互终端,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或手势交互等方式实时生成兼具文化内涵与个性化特征的数字作品。
如何焕活闽南文化?据吴泓润介绍,目前,项目基于百亿级参数的领域大模型架构,集成了芗剧剧本、宗族谱牒等百万级语料,构建了具有文化认知能力的知识中枢,结合数字人技术,以文字、语音等多种交互形式与用户进行实时动态互动,增强用户文化体验。此外,项目创新性地研发了智能闽南文化创作系统,通过多种先进技术实现闽南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表达。
事实上,早在2020年,在广泛吸收已有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闽南师范大学就开始启动闽南文化+AI研究课题,对闽南文化中的典型元素进行人工智能发掘和大数据分析建模。如今,历经五年创新求索,项目也在一次次改进与升级中蝶变新生。吴泓润说:“目前,我们通过闽南文化大模型、高精度数字人以及智能创作引擎三大技术支柱实现再次升级,打造了多模态智能交互系统,实现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
在今年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该项目创新融入数字人交互场景,让在场观众大呼:“惊喜又有趣。”“告别传统单向讲解模式,数字人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观众讲述闽南文化,让知识传递更具吸引力。”吴泓润说,结合大模型、专属知识库以及多模态交互服务,数字人能够准确回答各类专业问题,推动观众从单向观看向双向互动转变,显著提升观众的深度参与。“目前,项目已应用在闽南师范大学的文化传承校园活动中,大学生参与体验闽南文化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项目未来或将投入市场
“漳州作为闽南腹地,具有丰厚的闽南历史人文资源,涵盖文物古迹、闽南语及闽南戏剧、石雕艺术、民俗风情、服饰文化等,是AI+闽南文化研究的源头活水。”吴泓润介绍说,项目适用于文化创意、文旅服务、文化展演、文化教育等多个产业领域。“比如,项目可以帮助非艺术家群体创作具有闽南特色的作品。在文旅领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闽南文化体验。在教育场景中,激发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并辅助闽南文化教学。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也推动了闽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赋能闽南文化数字化发展。”现阶段,已有部分企业前来接洽,项目或在未来投入应用。
与此同时,“基于闽南文化大模型的音像智能交互平台”项目,也为毕业生的就业锚定了发展方向,成为他们就业创业的先行“练兵场”。“学做合一的项目实战模式,也深度赋能了学生成长成才。”吴泓润说,如今,闽南文化协同研究团队中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三名学生黄哲铭、陈志鑫、沈瑞煌在毕业后创办了漳州高新区幂达斯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深耕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650086235777650863&item_id=6650086235777650863&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tudy_comment_enable=0&study_comment_read_enable=0&favor_type=0&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2025-8-15 07教育周刊
http://www.zzxww.com/pc/content/202508/15/content_16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