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云报:全省“思政课研究型课堂的构建”论坛举行——这场论坛有“梗”有“料”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云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22 15:04      

闽南日报·闽南云报App4月22日讯(记者 程琳)当人工智能邂逅思政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4月19日,福建省“思政课研究型课堂的构建”论坛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黑龙江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南师范大学、莆田学院、三明学院、武夷学院等省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思政课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展开了深度对话。大家各抒己见,不仅直面当前思政课堂的痛点,还对“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创建研究型思政课堂”的课题进行深入交流、探索。

论坛伊始,福建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课分教指委主任、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再生院长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并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纲要”课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赋能研究型课堂的举措与成效。随后,与会人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点,老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抬头率低’现状屡见不鲜。”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涵一开场就抛出当前课堂普遍存在"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痛点,立马引发了在场诸多老师们的共鸣。陈培涵提出,改变现状,需要教师从“宣讲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主体性学习。福建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秘书长、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宝艳认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思政老师更需要带着情怀,用平常心去引导、滋养,进而成全学生。

“当前,人工智能为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艳君分享了数字时代下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与会人员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启迪。

在探讨“思政课研究型课堂的建构”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话题成了诸多老师讨论的热点与痛点。对此,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利华和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欧阳秀敏均提出自己的见解。陈利华表示,当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老师还多,思政教师必须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伙伴”,方能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欧阳秀敏则提出"双刃剑"警示:“我们要善用AI,但不能被AI'带节奏”。其认为,思政老师必须守住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警惕技术运用对思政课程内容的消解,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约束 AI,提升教学效能,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韵亦结合自身教学现状,通过“知”“生”“机”三个关键词分享自己与AI助教互动的状况以及学生的反馈。

“这场论坛不是终点,而是构建‘大思政课’生态的新起点。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碎片化知识进行转化,有逻辑地去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也许当前全面实现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并坚持做下去。”陈再生院长表示,这场探寻教育本真的论坛,既有学理深度,又有现实温度,让与会人员对“思政课研究型课堂的建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迪,并形成的创新共识,必将助力福建思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和长远发展。

http://www.m.zzxww.com/cms_sys/cms_template/000/000/093/index.shtml?from_oid=o0rZLt-kmcC_CKE_qqIGSRy5xBDo&level=3&random=8deafa39-66cb-4ead-863e-238ecce34942&newsId=031304332&appId=7257c289-6b8d-49ea-9197-a6ce5d6da448&jsonUrl=http://mnyb.m.zzxww.com/cms_mob/v200/cms_news/000/000/031/304/000000031304332_997d73e4.json&jy_uid=-1038618913&categoryId=&resourcesUrl=http://mnyb.m.zzxww.com/cms_mob/v200/cms_oth/chan.json&showFunHead=1&scen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