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与思政课的耦合性,闽南师范大学创新构建“社区团干挂职+港澳台生社区体验”双轨实践育人体系,选派优秀青年学子赴漳州市主城区各街道社区,开展为期半年的基层志愿服务实践,形成“机制创新筑基、双师护航提质、专业赋能增效、实践引领成长”的四维格局,构建校地协同发展的实践育人生态圈,为新时代高校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具有示范价值的“闽师方案”。
一、机制创新沉基层,四维协同筑生态
闽南师大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向“实践浸润”转型。学校建立“专业适配+思政素养+实践能力”优秀青年选拔机制,依托“三阶递进”培养模式,自2023年10月起,分三批次精准选派108名学子(含12名港澳台生)进社区担任社区团干助理,实现“一社区一专员”全域覆盖。同时配套岗前培训、月度督导、结业评鉴“三步走”跟踪管理模式,打造一项核心工作、一个志愿项目、一次基层结对、一篇调研报告、一本实践日志、一场结题答辩“六个一”标准,全程贯通服务实践。于街道挂牌成立大学生社区实践基地,推动校内百余个团支部与漳州核心城区基层社区建立长效结对机制,由点及面形成团委统筹谋划、学院专业支撑、导师指导实践、社区对接服务的四级保障网,将高校育人根系深扎基层沃土。

(图为第二批大学生社区团干结题答辩)
二、双师护航破难题,学用融合育新才
学校依托“思政铸魂+实战强技”双导师制,护航学生基层实践,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破解学用脱节困局。统筹校院两级资源,组织专职团干、思政教师与社工专业教师,联合建立跨学科思政领航导师团,关注专业关联度、社区适配度、学生特长三方面,为青年学生精准匹配服务实践岗位。联合芗城团区委、社区基层团委,根据“垃圾分类”“停车难”“邻里纠纷”等不同基层社区痛点,以专业理论分析配合情景模拟、案例推演等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将社区治理专业理论转化为基层服务实战的课程方案,同时聘请地方、街道、社区基层的优秀团干担任学生社区实践指导师,切实提高青年学生基层服务本领。

(图为大学生社区团干为居民填写信息)
三、专业赋能强服务,校社共融绘新篇
为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与社区需求融合,学校以“专业赋能社区、实践反哺教学”为核心理念,构建“一院一品”志愿服务矩阵,建立“需求调研—专业匹配—项目实施—成效反馈”全链条对接机制,打造“水仙花课堂”“青春闽师社区SHOW”等特色项目,累计开展社区治理、文化传播等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300余项,惠及居民逾20000人次。学校联合漳州芗城团区委,依托漳州市芗城区六大街道团工委调研收集社区服务需求,经系统分析梳理形成6大类48项《基层社区服务需求清单》,由学校团委组织15个二级学院团委按需匹配学科专业服务,采用“服务与需求双向清单”匹配机制,实现高校学科链与基层社区需求链的双向奔赴。

(图为大学生社区团干带领班级为社区儿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实践引领显担当,基层治理树标杆
学校积极推动社区实践成为青年成长“社会大课堂”,实现青年工作服务力与引领力双提升。学校团委联合海外教育学院打造“挂职团干+港澳台生”协同互助融合实践服务平台,推动港澳台生与社区挂职团干以志愿服务形式深度参与社区治理、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实践调研体验,以润心无声的国情教育深化民族认同感。经过基层挂职锻炼,108名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漳州芗城热土,以专业绘就民生画卷,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更在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96%的挂职团干在实践中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有20名青年顺利入党,先锋培育成效凸显。

(图为校团委文艺“青骑兵”宣讲团非遗快板进社区宣讲活动)
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以社区实践为纽带,探索出一条专业扎根基层、服务反哺育人的创新路径。未来,学校将持续推动实践育人体系与城市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全面梳理并优化实践育人项目,加强全流程设计与专业化指导,让更多青年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的时代新人,书写高校服务社会的崭新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X49TDnWA48OyHjQDFHX8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