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日报:精理为文 秀气成采——闽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黄金明畅谈“文学理想”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Minnan Normal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3-09 11:44      

 

    2月20日—23日,闽南师范大学“学做现代人——2017年春季文学院开学主题演讲”系列开讲。著名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家伊沙,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胡军,芗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陈子铭,分别从各自领域开讲,与大家一起“学做现代人”。

    做现代人,读现代诗——世界名诗欣赏。“诗歌除了美好,还是美好。” 讲座中,伊沙以自身对现代诗的感受向学生们讲述了现代名诗的魅力。“诗人对语言的敏感是对声音的敏感。”伊沙采取了“诗歌密集轰炸法”,现场朗诵大量国外经典诗作,带领大家进入到现代诗的美好世界里。“传统诗歌是咏,现代诗歌则是思。”伊沙认为,一首好诗不是不痛不痒,而是要有风暴。他鼓励学生们消除对现代诗的成见,多涉猎现代诗领域,勤阅读,亲身体会现代诗的美好。

    理性如何引导我们的生活。“读书不是目的,理性思考才是最终目的”,讲座中,胡军教授以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例子,希望大家做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爱好的综合型人才。他认为理性就是能够拥有自己的理智去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去独立思考。“那又该如何理性的思考?”胡军教授认为读书过程中要通过材料发现问题,通过逻辑分析与反思论证及系统结构解决问题,还原知识,从而锻造自己的心灵空间。他强调,生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自由的用理性去解决自己和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学会反思和批判,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

    诗意的交集——地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陈子铭从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源头谈起,认为现代人要去了解地方文化演变规律,去构建地方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中最温暖人心的部分。“最温暖人心的部分存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把历史与现代连接起来。”此外,他还从“客观的看待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用现代方式延续文化传统”“构建现代文化空间”等方面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解读,达到诗意的交集。

文学院院长黄金明畅谈“文学理想”

记者:这次讲座主题是“学做现代人”,为什么想做这样的一个主题?

黄金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有时候会盲目,会随从大众。因此,在现代都市的丛林中生活,理性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学习也好,生活也好,人都是要有独立、理性思考的。

    城市是我们现代人无法逃避的,现代人们更多生活在城市,但如何让城市也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次确定的主题演讲也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们真正学会做一个“理性”的现代人。

记者:三场讲座,各有特点,您能否分别分享下您的听后感?

黄金明:伊沙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朗读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从莎士比亚、叶芝、里尔克,到布罗茨基、茨维塔耶娃等。那个夜晚,伊沙老师通过大量的阅读带着我们感受现代名诗 “除了美好,还是美好”,带我们触摸到了人类智慧最高的结晶。伊莎的诗喜欢从白话式入手,比较口语化,把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转化成一首诗。关于伊沙,借用刘小微《论伊沙诗歌语言的创生性意义和策略》的话:他的诗带给我们轻松,也带给我们思索和顿悟,戏谑调侃的背后,深藏的是对人类,对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他是一个冷静的理想主义者,本着最严肃的写作态度,审慎地丰富着汉语写作的经验与纬度。

    胡军虽从事哲学研究,却是一位很有情趣的人,知识面很广。他在这场讲座中强调,人与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种本质的差异就是人有思想,人要有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正如法国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胡军教授指出,幸福生活是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所以要能独立运用理性去思考自己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想这个是我们大学生很需要的东西。

    听陈子铭先生的讲座我自然联想到他一篇作品的篇名:“坐在民国的阳台上喝茶”。很有韵味。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及创作经历,围绕着城市记忆,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现代城市一切都是快速流动的,很容易成为精神和文化沙漠。他强调要重视地域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历史记忆的浮光掠影中去感受城市精神,寻找到个人精神生长空间,这对现代大学生具有启示意义。

记者:我们知道文学院每学期都会举办很多讲座,邀请名家名师前来,这次春季开学系列讲座想再次传达怎样的理念?

黄金明: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文学子理应有“文”(文采的文、文化的文、文明的文),理应因“文”而致远。文学院每年都会邀请五六十名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来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精神分享的平台。

    我们人才培养有个目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自律、有仁爱、有情趣、有较好的文学艺术表达能力”的“五有”人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中文专业核心能力(阅读、思考、写作)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琴歌书画茶);三是拓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与教育服务能力;文案写作与管理服务能力;文化创意与文化服务能力)。在中文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把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每年的讲座并不拘于语言文学,可以是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意在培养健康全面的人。

记者:作为文学院院长,您对您的学生有怎样的期许?

黄金明:阅读,关乎思考,关乎情感和想象,关乎写作和创造。爱阅读,会阅读,是文学院学子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培养,每一位同学都爱阅读且会阅读、爱思考且善思考、爱表达且能表达。所谓“能表达”既指你能时常拿起笔,更指你能用文字符号尤其是汉字来表现这个世界,包括你的思想和感情,能用汉字让凡庸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和意义,让躺在纸张上的文字站立起来,能感受到每一个文字的温度。

    我期待的是,文学院所有的学子,都有一把钥匙,通向时光隧道,那里有一条河,河边有你童年的故事,家乡的变迁,河流中还依稀荡漾着你的家人、朋友与你分享的时光,那河床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http://szb.zznews.cn/html/2017-03/07/content_139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