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文字均由记者吴静芳采写整理
核心提示
4月8日至9日,漳州高新区建设与闽南文化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举行。福州、厦门、泉州、龙岩及马来西亚等地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闽南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弘扬。年会共收
到学术论文70余篇,全面反映了近一年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动态。本报今日撷取部分论文观点,以飨读者。
闽南师范大学 林晓峰、曾萱
林语堂是闽南文化的传播使者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而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
林语堂是个跨越中西文化的大师,也是闽南之子。闽南文化孕育了林语堂,而林语堂又反哺和传播闽南文化。他在作品中反复强调自己的“闽南人”身份,讴歌闽南山水,将闽南文化元素植入文学创作,对闽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价值体认。他的作品以及由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本身,就是展示闽南文化的极佳平台。在生活中,他使用闽南方言,践行闽南人的生活方式,继承和弘扬闽南的人文品格。
林语堂是一位闽南文化的传播使者。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闽南文化向世界传播:通过文学作品介绍闽南自然人文,推动现代意义上的闽南文化研究;通过“朋友圈”传播闽南文化,晚年搭建台湾文学的传播平台,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
长泰县第一中学陈馨:
明清时代漳籍廉吏的倡廉树清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漳州于唐朝设州,是南宋理学大儒朱熹“过化”之地。朱子儒学理论滋养造就了后世明清两朝漳籍学子五百余众进士金榜题名,高中出仕。据史料记载,清官循吏群体的主要特点有崇尚儒学,严于律己;积极有为,革除积弊;有始有终,不改本色等。这五百余位进士入仕途以后,有的就是以崇尚儒学、严于律己、注重气节和清廉为官闻名。
明清两朝对忠于职守、为官清正者的表彰、奖励和入志,使许多清官廉吏、理学名臣,相继辈兴,从而树立起一面正直官员的旗帜,于官场发挥了激浊扬清的作用。“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明清时期借用法律制度大力惩治腐败,以及在思想文化上对倡廉树清的积极引导,颇有成效。尽管其中存在局限性,但对当今的反腐倡廉仍具有借鉴意义。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王琛发:
开漳圣王文化在南海的传播是先民在异乡重构闽南文化的体现
据相关历史资料考究,昔日南海诸国的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传播,源自开漳圣王信仰发源地漳州的海商。
明代闽广各地海商共处的海上世界,开漳圣王信仰文化遇上跨姓氏、跨省县性质的共同体,不易依赖部分人力量转变为公共宗祀。入清后,以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十七世纪经验为例,对证昔日南海诸国的情况,开漳圣王信仰文化是随着南明遗民到当地定居,才有了建庙延续香火的需求,从而依靠神明所代表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他乡复制原乡的神道设教。从开漳圣王信仰文化在南海传播历程,可以看作是当地社会自明朝中叶以降一直是有组织、有文化、有集体的思想体系,视为先民坚持在异地重构中华的艰苦过程。
龙海市海丝研究会江智猛:
“海丝”将为漳台交流注入新活力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15~16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大陆向海洋拓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此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因地处特殊的地理条件,快速兴起,一跃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港口。
月港贸易繁荣对台湾人口迁徙、农业生产、经济贸易、文化习俗、航海运输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真实记录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外海洋合作与经贸交流开启了伟大历史机遇。大陆与台湾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漳台两地交流合作提供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李毅婷:
陈淳理学问道旨趣历经变迁
入理学之门后,陈淳问道旨趣经历了由偏重上达功夫到融会下学上达功夫的变化。在其《自警诗》中,已初步显露出偏重穷理尽性上达功夫的倾向。
临漳问学时,朱熹指出其缺乏一贯之道,告知颜子乐处在天地万物之间,并授以“根原”二字。陈淳仅领悟到“根原”二字,未能领会另二者的含义,因而穷究根原。此后,其偏重上达天理之倾向日益加深,甚而有流入陆学、佛老之虞。庆元二年,其完成《与点说》,开始注意到下学功夫。然而其剥离下学上达,过于强调上达之意义,表现出认可天理脱离天地万物存在的倾向。
庆元五年,经朱熹当头棒喝,陈淳终于领悟到天理即在天地万物间、下学上达乃一以贯之之道。此后,其融会贯通下学上达,思想日臻成熟。
漳州东南燃料有限公司潘世孟:
“溪山府第”与“潘壶”文化渊源深厚
“溪山府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漳州台商投资区潘厝社20多座古大厝之一,系清朝两位一品资政大夫潘振联和潘有量的故居、中国洋务运动第一人潘仕成的祖居,也是“潘壶”文化的发祥地、海丝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潘仕成从宜兴定制私人茶壶作为礼品馈赠友人和外商。当年在泛闽南地区(包括莆仙及粤东一带),家乡人以潘仕成的辉煌腾达为自豪,故在民间嫁女习俗中,将“潘壶”列为必不可少的陪嫁品。时至今日“潘壶”仍是高端茶壶的代名词,宜兴出品的高端茶壶仍叫“潘壶”。
“潘壶”文化发祥地于“溪山府第”,盛行于“海山仙馆”,又在闽南民间广泛传播。据族谱载:学者称潘仕成“一生成绩为普通商人所难得、学者所不能、官员所莫及”。潘仕成对弘扬中华文化功不可没,“潘壶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长泰县政协文史委林河山:
传统乡约文化可运用在当今社会治理
乡约,俗称乡规民约,是传统中国社会秩序链中的重要一环,在社会治理框架中,乡约是德治的自然延伸,是法治的重要补充,还是治理创新的重要模式。
闽南长泰是千年古县,乡约文化资源丰富,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闽南一带乡约文化发展轨迹及规律。其成因主要是理学的传播、宗族的兴起和官管的缺失;其主要有内容丰富性与形式多样性相统一、地域性与宗族性相契合、劝规性与对犯约惩戒性相衔接等特点;其历史上促进了民风醇厚、社会安定、文风昌炽、生产发展、人心凝聚、共御外侮等;其启示主要是,乡约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随现实的需要不断完善,必须符合文明进步的方向。新时期乡约文化推陈出新路径主要是:完善内容,规范程序,延伸拓展,强化诫勉。只要运用得当,乡约依然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郑晨寅:
陈景肃是漳州理学之承先启后者
陈景肃是漳州理学之承先启后者,与朱子学派关系密切。其师高登以慎独为本,气节凛然,朱熹称之为“一世之伟人”。陈景肃石屏书院弟子杨士训后来亦成为朱门弟子;陈景肃同门林宗臣引导陈淳入朱子门下;陈景肃之孙陈植则求学于陈淳,并在南宋倾覆之际积极进行抗元活动,事不济而退隐漳南,其弟陈格则从容殉难。
陈景肃之学术旨趣当与程朱之学相近,高登、陈景肃之高行博学为漳州理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上、思想上的准备。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郑镛: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书香漳州高新区
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风光宜人。人文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具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面广点多,诸元并呈;大儒过化,遗址犹存;非遗独特,传承有序等特点。
漳州高新区应本着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以人文资源为文化资产,为发展注入永续的动力。同时,整合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引入高校区内办学,实现区校深度合作,打造书香园区,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刘云:
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宗亲会馆数量有所增加,族谱也相应增加。从整体来看,新加坡华人族谱可以分为直系家族族谱、联宗宗谱、宗亲会馆纪念特刊三大类,其编纂内容主要有序文、宗祠及礼仪、族史、宗族世系与旧谱、传记、艺文志等10个方面。
在编纂方法上,新加坡华人族谱也有所发展;同时,华人族谱对新加坡华人有追溯祖先、宣扬华族文化、宗族互助与信息交流、服务社会之目的与功能。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海外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调适、融合的过程。
厦门市文化馆周秀玉:
保护闽南文化要从保护闽南话做起
闽南话又称河络话、闽南语。闽南话是承载闽南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要从闽南话的保护做起。
闽南话这一乡音乡情不仅是维系全球闽南人沟通、思乡情结的纽带,更是海峡两岸亲和往来的桥梁,做好闽南话的保护是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厦门是个外来人口与日俱增的城市,闽南话日渐式微,抢救保护闽南话迫在眉睫。保护闽南话最有效的办法是从会讲闽南话入手。
2017-4-10 02综合新闻
http://szb.zznews.cn/html/2017-04/10/content_143268.htm
http://www.zznews.cn/news/system/2017/04/10/011099173_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