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无锡日报:《诗祖屈原》: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著作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Minnan Normal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14:58      

 

    《诗祖屈原》是萧叔言先生对屈原和《楚辞》长期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的著作。拜读之,颇有感触。

  我国素称为“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分别诞生在黄河流域的《诗经》和长江流域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奠基石,一直是历代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诗经》被尊称为六经之一,自不必说。《楚辞》则自屈原去世之后,“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故称屈原为“诗祖”,当然是不错的。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中华文库,其中就有毛庆先生的《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开首便写道:“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高度评价楚辞的文学成就。两千年间,研究者代不乏人。只是由于历代战乱和灾害,更有人为的焚书,使得古书大量失传,前人有“百不存一”的感慨。据马茂元1985年主编的《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要籍解题》附录《楚辞专着目录》统计,在235种专着中,从汉至清的楚辞专着尚存132种,其余102种为民国后的学者所着。

  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屈原学会成立,楚辞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周建中先生曾统计过,相关专着每年出版量达30至50部之多。他在《五百种楚辞着作提要》前言中说,至2008年已有1200余种楚辞着作问世,也就是说,在二十多年间,楚辞着作增加了近千种。这自然在一个方面显示了今日学术之繁荣,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在如此众多的楚辞论着中,如何使得自己的着作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萧叔言先生在着作的后记中,自述了从中学时代与楚辞结缘,受名师指点,而后终生喜爱楚辞。及至退休之后,他又重拾旧好,并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氛围中,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在学术性与可读性,研究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一种传播方式”。作者的初衷是十分可贵的,他为此而采用问答的形式,列出十六个专题进行讨论,其中以屈原的生平、作品、意义三个部分对屈原及其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与介绍。又专列第四部分“屈原研究及其他”,评述了长达两千年的楚辞研究概况,这样使读者对楚辞作品、楚辞研究史都有了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这种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从整体上看,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平实的文风,言必有据,不尚空谈,不作无根据的揣测和臆想,这种求实的精神值得提倡。在这些年的楚辞研究中,我们也看到另一种情况,有的人在研究中,有意无意地曲解屈作的原意,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说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屈学研究庸俗化。这种歪风必须坚决予以反对。

  其次,书中对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创作实地考察中,能够做到不因袭成说,择善而从。楚辞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作品,距今十分遥远;诗句中也有许多古代文字和楚方言,要达到准确理解并不容易。作者在分析中能够多方探索资料,择善而从,给人以启发,这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书中对于屈原的人格理想以及对后代影响的分析也比较到位,应当从中学习什么,继承什么,这些方面的讨论,对初学者也是有启发的。

  在相关楚辞研究史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旧学功底,其对历代楚辞研究中的主要传世之作,评论中之褒贬,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研究史的脉络也比较清楚,确实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学。

  从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本书的撰写基本上达到了作者的初衷。

  当然,新时期以来的楚辞研究硕果累累,不仅数量上洋洋大观,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应用、新材料的发现(尤其是大量先秦楚简、楚文物的发现)、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有组织有系统大型研究项目的攻关,都使得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楚辞研究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基点上。本书作者在这方面可能还缺乏必要的了解,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因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正应该让初学者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够提高其接受和研究的兴趣。况且如作者所言,希望本书能够兼具学术性与研究性。但是如果缺少对新时期以来楚辞研究与发展的清晰了解与认知,自然就会使研究成果的价值打了折扣。该书后面所附的几本书,还并不能让人了解当今楚辞研究的概貌。

  其次,书中涉及大量史事,其中许多还是有争议的,在介绍时应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如关于吴起相楚实行变法,究竟有多长时间,争议颇大。书中认定为十年,则依据不足。诸如此类不妨介绍几种不同的说法。类似的问题尚有一些,如有机会重印,建议做必要的修订。

  《诗祖屈原》瑕不掩瑜,作者以其通俗、平实的文风,为屈原及其作品作了普及性的评传和解读,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不懈的探索,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赞赏。

 

2017-4-7  A10 |  太湖周刊 

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7-04/07/content_631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