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  正文
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台籍教师李姿莹:愿在漳州“落地生根” 传播闽南文化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7-10 17:48      

李姿莹(左二)和闽南师大的学生合影

李姿莹说,来到闽南师范大学后,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成了学校戏曲协会的歌仔戏指导老师。图为李姿莹正在为演出、教学梳妆。

“即将分别前,临毕业的学生热情地拉着我和他们合影。”李姿莹说,和同学们相处,一点一滴都是美好的回忆。李姿莹祖籍闽南,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在台湾念大学时,李姿莹选择闽南文化作为研究领域,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2013年,李姿莹来到闽南师大参与闽南文化研修营活动,从此与漳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前,李姿莹为爱跨海定居漳州,在收获爱情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开通视频号讲述关于闽南的故事,受邀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讲解,在校园里传授歌仔戏,与同事一起创作抗疫歌曲。热心闽南文化传播的她,愿在漳州“落地生根”。

“感动总是不期而至”

“我就是一个喜欢喝茶的老师,我们校园很美丽,学生也很美丽。”近日,在一段题为“台湾老师漳州茶生活”的短视频里,李姿莹对漳州的喜欢溢于言表。而在她看来,闽南是许多台湾人的原乡,以闽南文化为媒介,通过讲述相似的民间民俗故事,可以让更多台湾民众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增进台湾同胞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记者翻看视频时发现,李姿莹跟着木偶表演的节奏,对着镜头有板有眼地唱了两句。李姿莹对记者说:“收到《寻找两岸同名村》(诏安篇)节目组邀请去做诏安篇的嘉宾讲解,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在她看来,这个节目从宗庙族谱、剑狮文化、两岸美食、人员交流等多个角度介绍两岸文脉的赓续,以柔性传播的方式,拉近两岸民众情感联系,全面展示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文化图景和同心同行的血脉亲情。“最近作为首次在海峡两岸实现跨海多点直播连线的《寻找两岸同名村》,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及微博、头条、百度、央视频等平台一经推出,就取得了圆满成功。嘉宾讲解的这条推文在漳州的朋友圈里被频繁转发,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李姿莹说在漳州感动总是不期而至。

“有时候会很心疼我的学生”

“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个人努力的一种认可。”谈及获得“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台湾姑娘李姿莹难掩激动。她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抗疫歌曲《等待花开》一经推出,就备受好评。有来自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166位华人自发加入合唱,还被CCTV-4《海峡两岸》栏目、新华社、中新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总点击量达200余万次。

除了通过网络传播闽南文化,李姿莹还很在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获得的收获。歌仔戏和芗剧素称两岸戏剧姐妹花。“我从小就喜欢歌仔戏,还曾专门到台湾戏曲学院进修。”李姿莹说,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后,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成了学校戏曲协会的歌仔戏指导老师。《开漳圣王传奇》《保生大帝传奇》《徐霞客游漳州》等一系列歌仔戏作品陆续出炉,社团还受邀到校外演出,这大大鼓舞了年轻学子。如今,歌仔戏社团人数从最初不足10人,增加至五六十人。李姿莹说,她希望通过“以戏带功”为学生们找寻更多的演出机会,用这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们组织舞台、团队协作、提升创新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在拍摄《徐霞客游漳州》时,学生凌晨3点就开始化妆了,太阳出来以后,去江滨公园和芝山公园拍外景,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谈及歌仔戏社团日常的训练,李姿莹说自己经常会很心疼学生,因为他们为了梦想,总是默默发力,从不叫一声苦。

2021-7-9 10教育

http://zzxww.com/pc/content/202107/09/content_51987.html

http://www.zznews.cn/xiaoyuan/system/2021/07/09/0303655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