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师大与芗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影响城市。闽南师大深知,学校要想长效发展,需要加强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实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三赢局面。
知之愈深,行之愈坚。
近年来,闽南师大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以省校两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闽南师大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先后与地方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300余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决策咨询、法律服务、心理健康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200余项,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污染监测与控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李顺兴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为漳州市生态市规划和长泰县、漳浦县、华安县生态县规划,漳州市饮用水水源地规划、长泰经济开发区规划、九龙江流域漳州段入河排污口调查,特别是为福建长泰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县、福建漳州践行“生态+”发展理念提供重要而又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完成漳州、泉州、厦门三个地市等7个清洁生产审核咨询项目相关生产用水、废水样品检测,2011年获首批“福建省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受漳州市及各县环保局委托,开展121家企事业单位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仪器比对监测;从事茶园土壤化肥施放调查及修复研究,取得示范性成果,2018年获首批“福建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基础信息收集和现场采样专业机构”;建立的地方高校化学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校所企”协同培养体系、产学研协同模式,2018年荣获福建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陆銮眉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在花卉科研工作中的成绩也非常显著。陆銮眉教授主持或参加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研制开发热带切花新品种及实用技术取得重大创新,经省级专家鉴定通过,已在全省乃至全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推广,对闽南地区特色花卉资源的引育、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样的例子在闽南师大还有很多。
近年来,闽南师大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整合组建了若干个科研团队,搭建19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个校级创新平台和24个校内研究所,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为地方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主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学校还鼓励、组织教师结合漳州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地方特色研发项目,积极参加“6·18成果交易会”“蓝火计划”等项目,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其中,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潘裕添教授的《双孢蘑菇罐藏加工预煮液无排放与节能浓缩生产系列新产品》项目及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刘佳铭教授技术团队与裕和浩月集团合作的“新型功能性内墙涂料研发”等项目均已获得对接并实现成果转化。
目前,学校已与芗城区、龙文区、平和县、华安县、长泰县、金峰开发区、漳州高新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县、市(区)政府以及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特房开发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签订了一系列校地企合作战略协议,服务漳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闽南师大东区,闽南师范大学附属芝山幼儿园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预计2019年6月竣工,届时可提供学位360个,对于补齐教育短板,提升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2月7日,芗城区与闽南师范大学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战略研究、人才培养、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务实深度合作。闽南师范大学附属芝山幼儿园开工建设也成为双方践行合作战略的最好见证。
“学校秉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真诚合作、务实高效’的原则,全面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漳州市及各县、市(区)的合作,在战略研究、科技合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交流、高端人才引进、文化交流、规划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深度合作,为建设富美新漳州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闽南师范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中共漳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阮开森在致辞中说道。
2018-12-06 04专版
http://218.86.31.69:88/html/2018-12/06/content_200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