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日报:塑漳州文化品牌 促两岸交流合作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日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10-18 15:21      

——海峡两岸(漳州)林语堂文化研讨会暨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会2018年年会综述

与会学者到平和林语堂故居参观 李嘉琳 摄

⊙本报记者 张志鹏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一生勤于写作,著作等身。

他是中西文化交流使者,所译所创之作广受中西学者的青睐。

他就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

10月13日至14日,海峡两岸(漳州)林语堂文化研讨会暨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在我市举办。百余名来自海峡两岸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林语堂开展了一场跨时空的交流。

搭平台 助力打造漳州文化品牌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

“福建这块文化热土,培育出了许多现代文学大师,如冰心、林语堂等,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助推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深化和拓展的空间。”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他介绍道,研讨会的召开为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搭建起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于推动林语堂文化研究和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漳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中西文化交流使者林语堂的祖籍地,拥有着林语堂文化这一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增强漳州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漳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则是本次文化研讨会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针对以上课题,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煜斓认为,要加大名人与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挖掘名人精神财富,把众多名人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强市的目标和现代城市竞争力方可彰显。

陈煜斓说道,漳州可以通过宣扬林语堂近情、和谐、健康等文化观,充分利用其“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世界影响,坚持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原则,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起一种全新业态。

研讨会期间,还在漳州古城举行了林语堂文学馆、许地山文学馆和杨骚文学馆的开馆仪式,文学馆的设立,使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气韵显得更加生动,使三位文学大师的宝贵精神财富得以延续和有效地传播,对漳州文化品牌的建设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集众智 推动文化研究纵深发展

本次研讨会设有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环节,百余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各自关于林语堂文化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问一答中,碰撞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使得各自的文化研究内容变得更加全面而深入。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内外的中国作家。谈及林语堂在外语领域的造诣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褚东伟教授认为,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具有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痕迹,其所作之事,所创作品,发明创造等,无一不透露着“性灵”的思想,在英文里译为“个性表达”。走在林语堂文化的研究之路上,褚东伟实现了从“研究林语堂”到“学做林语堂”的转变,其翻译了众多文学著作,而后又多数使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并受邀至美国开展“中国文学英译的迷思”讲座,畅谈翻译与写作。

“其实,林语堂用英文编译的许多作品,均凝聚了儒家文化经典,并曾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教材在美国大学使用。”四川师范大学李瑾教授在听及褚东伟介绍至林语堂英文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中国和印度的智慧》等书时说道,她认为,林语堂终其一生对儒家文化给予推崇、坚守、阐释、践行、传播,而林语堂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闽南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不同于中原儒家文化思想的地域性特点,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而谈及林语堂的教育思想,西北师范大学张硕教授也颇有心得体会。他认为,林语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教育家,在英语教育和学习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今,面临国内英语教育的诸多难题时,重新审视和研究林语堂当年提出的“学习活的语言、听讲写读并举、直接教授法、注重仿效和熟诵”等英语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对于提高国内英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汇编出《海峡两岸(漳州)林语堂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给林语堂文化研究又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期间,还举办了“走进语堂故里”的书法展,为深入挖掘研究、传播弘扬林语堂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极富林语堂文化内涵的艺术盛宴。

架桥梁 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林语堂研究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界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研讨林语堂在人生、哲学、宗教、艺术等文化领域的丰硕成果,深入探究闽南文化对林语堂文化的建构作用,以及林语堂文化对闽南文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推动林语堂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两岸不同视角,有助于林语堂文化的全面研讨。台湾台南大学国文系林登顺教授是第二次受邀来漳参加林语堂文化研讨会,谈及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参与研讨的意义性时,他说道,“两岸的学者能够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在不同的教育背景底下,从不同的层面就同一题材进行讨论,将有益于促进林语堂文化研究的全面发展。”

在对“林语堂对民俗学之影响探述”作研究时,林登顺不仅翻阅了大量的林语堂著作,还曾五次来到林语堂的故乡漳州进行走访和调查,不仅得以了解到林语堂文化在民俗学方面的造诣,也进一步了解到闽南文化,深刻体会到闽南民俗与台湾民俗的相似之处。“在饮食、信仰、建筑等方面都近乎一致,如漳州的锅边糊、茯苓糕等,在台湾也都有。”林登顺饶有兴致地说道。

走在林语堂纪念馆内,年近70的台湾嘉南药理大学欧天发教授看着林语堂描述故乡的语录时说道,“我在高中时就读了林语堂的《赖柏英》,文中所提及的故乡风情,在那时竟给予了我似曾相识的感觉。”欧天发的祖籍地位于漳州龙海,二十多年前在与家人来漳寻根时才得以走访了闽南地区,那时他才明白为何当初会有对林语堂笔下的故乡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只因闽台两地民俗如此相似。

“近年来,台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林语堂的文章,并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从而也加深了对两岸文化的关注,又通过文化研究加深了对两岸的了解。”林登顺说道。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平教授也时常会到台湾作交流研讨,他介绍道,“在林语堂台北故居处,有学者开设了以林语堂作品为教材的公益英文课堂,常常座无虚席,且多为年轻的学生。”

“有机会的话,我想前往台湾,去实地探索与追寻林语堂先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马佳琦作为林语堂文化研究的新生代代表在参与研讨时说道。

2018-10-16 02综合新闻

http://218.86.31.69:88/html/2018-10/16/content_196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