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全文转载:《探讨闽南文化 解读闽台之缘——2011年第3期内容摘编》
作者:     文章来源:党院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12-08 09:55      
探讨闽南文化 解读闽台之缘
——《闽台文化交流》2011年第3期内容摘编
 
蔡惠茹
 
  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所编辑出版的《闽台文化交流》,创办于2003年(时为内刊)。2006年初正式公开出版发行。本刊自创办之始就以“探讨闽南文化,解读闽台之缘”为办刊宗旨,宣传“五缘”文化精髓。在弘扬闽南民系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探讨海峡两岸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增进两岸文化的沟通与共识的大前提下,较好地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性观照相结合,构筑雅与俗、古与今的通道,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
  本期共设9个栏目,30篇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先生《关于“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的若干思考——与戴吉强书》,通过与友人书信交流的形式,梳理了当前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存在的若干较具争议性的问题:如应辩证看待“闽祖光州”说,闽人称祖“或曰”光州,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闽人称祖“多曰”光州基本符合历史事实;闽人称祖“皆曰”光州则非“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再如开漳史重要人物陈元光问题,作者不回避史料记载的矛盾,也不轻易下定论,而是抛砖引玉,指出史料中应注意的新信息,试图展现一个立体的陈元光形象。又如王潮研究,作者应注意国史、家乘、方志的关系。既有自身观点的阐释,更有与人探讨之意。该文值得闽台文化研究者与感兴趣者一读。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祖先足迹的追寻,是中国人的永恒主题之一。一个开垦初期以客家人为主的聚落——台湾嘉义县大林镇,其民众记忆中的祖先大多来自广东客家。然经方祯璋等人考证,其祖籍大多为福建客家。事实究竟如何?到底是什么使民众的记忆发生偏差?《失落的福建客家族群聚落——以台湾嘉义县大林镇为例》将为您一一述及。希望此文对台湾民众的祖籍记忆有所裨益。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本期特设栏目。《简论缅甸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状况与历史贡献》与《辛亥年的漳州记忆》两文,前者从文本资料角度阐释缅甸中国同盟会的历史概况,后者则以日常生活的经历与眼光,叙说作者关于漳州辛亥革命中人与事的点滴记忆。
  “史事纵横”是本刊常设栏目之一,纵论古今闽台历史。泉州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久负盛名,自宋至今仍备受喜爱。那么,德化本地瓷商是如何经销德化陶瓷的?历史上其经销区域又发生怎样的变化?《明清德化本地瓷商营销区域之变迁》正试图向您揭开问题的答案。
  河南邓州不仅有来自福建的“闽营人”,而且从清初始就有台湾原住民在此定居。他们与一个叫“黄廷”的人密切相关。黄廷何许人?郑成功帐下战功卓著的一员大将,清统一台湾后归顺清政府。他出生于福建闽南,为何最终落籍河南,并成为“闽营人”和邓州台湾原住民后裔的共祖?张嘉星《清初闽南“闽营”主将黄廷事迹辑考》详细考证了黄廷一生的主要事迹,疑问也由此解开。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栏目介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最新动态、构想等。太平天国后期在漳台留下了不少遗迹,这些遗迹现状如何?汤毓贤《聚焦漳台太平天国史迹的保护利用——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60周年》对此作了详细介绍,意在唤起地方对这些宝贵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妈祖是两岸民众共同信仰的神灵。如何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利用和借鉴新媒介、新技术的优势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成为当下妈祖研究的新课题。《建构两岸文化交流的网络平台——以妈祖网站为个案》分析妈祖网站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如何建设经营好妈祖网站等问题。
  “民间信仰”是本刊常设的特色栏目之一。在中国,儒、释、道诸神往往共居一处。神灵会不会觉得拥挤?他们有“空间”观念吗?张永宏《石竹山诸神的“空间”观念——来自信众的“空间诠释”》认为信众关于空间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神灵的空间观念。作者以福建石竹山道院为例进行剖析,饶有趣味,让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民间宗教的特色。
  定光佛原是闽西地域神明,在台湾定光佛是凝聚和团结汀州客的纽带。它是如何随着汀州客移民而扎根台湾的?《从定光佛信仰看台湾汀州客与福佬人的族群关系》对此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探析,并指出汀州客在与福佬族群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的信仰逐渐融合,这是客家文化与福佬文化在移民社会环境下互动的必然结果。
  《论南宋政权对闽南地区的控制——以陈元光的神格化为例》以陈元光由祖先而神灵、由人而神的过程为例,探究基层民众与政府官方的互动,指出开漳圣王等民间信仰的发展,背后隐藏的是政府对地方社会的非制度化控制。
  “戏曲艺术”栏目旨在介绍闽台地方特色戏曲艺术。邹自振先生《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回溯四平腔的历史,注目于杨源乡四平戏的历史脉络与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对策。《芗剧< 王翠翘>的三个主要角色评述》语言优美,文思流畅,对于方朝晖先生编剧的古装历史芗剧《王翠翘》具有深度的理解与解读。
  本期“闽南作家”为大家介绍现代闽南知名作家杨骚。《左翼作家杨骚戏曲创作论》认为杨骚戏剧创作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特色,体现了生命意识、革命意识和自由精神,并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此外,杨骚之子杨西北先生的《杨骚流亡生活中的诗意与悲怆——读巴人散文< 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与读者分享其父1942年与巴人流亡印尼一个荒僻小岛的生活。
  “文苑”是本刊常设栏目。《清代至日据时期莆台官员及文人交流》认为莆台之间除密切的地缘、神缘关系外,也存在有深厚的人缘、文缘关系,这点在闽台关系研究中不应被忽略。何池《漳州府口街之历史变奏曲》将漳州老街的沧桑历史呈现给读者,沿着其路线找寻漳州古城,相信会有所收获。
  “书人书事”栏目每期为您介绍不同的书、人与事。本期重点推介陈庆元的《东吴手记》、赋学泰斗龚克昌及其《中国辞赋研究》、台湾作家李福井《他们怎么说历史》、厦门作家曾纪鑫《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全文转载自《闽南日报》2011年12月6日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