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各单位:
根据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闽委宣联〔2015〕40号)(见附件)文件精神,“结对子、种文化”的结对帮扶工作已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体规划,文化共建将作为新一轮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评估。
各单位要根据文件精神,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馆(站)、乡镇中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艺演出队、文艺社团、广播电视台(站)、体育活动场所和个人等,以单位结对和个人结对的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跨地区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与县级及县级以下基层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要把“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共建作为创建第十三届文明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与县级及街道社区、乡镇文化单位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组织引导师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高校和地方文明共建、文化共享。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以单位结对和个人结对的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跨地区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艺术家进校园、优秀传统剧目进校园、体育工作者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完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
为推动该项工作的落实,根据省委宣传部的要求,请各单位对照实施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将2012年以来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情况总结及下阶段的工作计划,形成书面材料,于9月17日前加盖公章报送校党委宣传部,同时将材料电子版至宣传邮箱:zsxcb123@163.com。
附件: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
中共闽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2015年9月11日
附件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广泛开展
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
活动的实施方案
闽委宣联〔2015〕40号
各设区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教育局(教育工委)、财政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文联,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社会事业局:
根据《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关于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通知》,现就在全省街道社区和乡村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扎实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为重点,激发基层文化创造力,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二)任务要求
省、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文联、作协及所属文化和艺术单位、文艺志愿者协会、大专院校和个人等,各级文明单位,要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馆(站)、乡镇中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艺演出队、文艺社团、新华书店、电影发行公司和放映队、广播电视台(站)、网络传输台站、体育活动场所和个人等,以单位结对和个人结对的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跨地区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同时,支持和鼓励各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团组织、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基层文化活动品牌;传承一批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健全一批就近便民、功能实用、深受欢迎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支来自民间、扎根基层、作用突出的基层文化队伍,构建组织一张有力、机制健全、畅通高效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网络,形成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支持文化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热潮,使受帮扶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条件明显改善,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更大提升。
二、实施举措
各级文明办、教育、财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文联、作协等部门要在同级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一)推进文明共创文化帮扶服务活动(文明办牵头)
1.各级文明办要把“结对子、种文化”的结对帮扶工作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体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实现文化惠民。在新一轮文明创建过程中,把文化共建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各级文明单位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乡镇文化单位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有效推动文化共建工程落实落地,促进文明共建和文化共享。
2.省委文明办负责组织全省部分全国文明单位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乡镇文化单位进行“一对一”文化共建,每年至少集中开展4次文化共建活动。组织遴选部分全国文明单位,与全省23个扶贫重点县进行文化结对子。
3.省级文明单位按照属地责任制,层层落实“一对一”文化共建帮扶工作。省文明办以实施项目为载体,将会同省总工会、省交通厅、省电力公司等部门选择一批村镇(社区)建设文化文明墙、文化文明亭、生态文明路、健身坪、公益电子屏等,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帮助基层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修复古厝、古庙、古桥、古井、古树等。对省级文明单位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乡镇文化单位开展文化“结对子”的组织指导监督工作,由所在市、县(区)文明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省直党工委等负责,组织部分有文化共建条件和能力的文明单位积极参与。每个单位选取一个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乡镇文化单位结对帮扶,每年至少集中开展3次文化共建活动。各级文明委、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共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记录在案,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4.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制定鼓励政策,搭建工作平台,发动鼓励更多有文化一技之长的志愿队伍和志愿人员参与到文化共建中。省委文明办负责培育的十大品牌队伍,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支品牌队伍每年至少深入基层开展5次以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各地各部门培育的志愿品牌队伍,要主动与所在地村镇(社区)结对共建,每个季度至少深入基层开展一次以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对于活动开展成效明显的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资金扶持上将酌情优先考虑和重点安排。
(二)推进文化教育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工作(教育部门牵头)
5.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动“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组织引导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文学艺术类专业教师以志愿服务方式,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馆(站)、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艺演出队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6.各级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各级文化部门、各级文联、文艺家协会、文艺志愿者协会,针对农村和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校音乐、美术、舞蹈教师结构性缺编突出的现象,省级选派不少于50位、各设区市选派不少于20位优秀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
7.各级教育部门会同文化部门组织100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艺术家进校园等项目活动,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组织地方优秀传统剧目进校园。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福建地方戏曲演出周”活动。
8.联合各级体育部门,实施体育工作者进校园项目,鼓励和推动体育教育工作者、专业体育人才、体育明星等与基层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支持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推进文化结对帮扶工作(文化部门牵头)
9.省、市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活动的日常协调和统筹安排,并明确职能部门抓好落实。所属文艺院团、文化单位等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馆(站)、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艺演出队、文艺社团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10.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及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做好“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依托公共数字文化重点工程、春雨工程、“情系八闽走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等工作项目,每年开展2场以上活动,为文化结队帮扶搭建平台。
11.各文艺团体要积极与基层文艺院团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助和指导基层文艺院团提升文艺创作水平,积极扶持基层文艺院团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活动。要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文艺创作、活动组织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各类有文艺专长的骨干分子,每年有计划地培训100名文艺骨干分子。
12.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体系,每年组织2场示范性培训、公共文化巡讲、远程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引导各地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建设一支扎根基层、专兼结合的宏大队伍。
13.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继续实施“‘记得住乡愁’古街区、古村镇保护计划”,深入挖掘我省基层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每年集中组织2批次以上(含2批次)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赴各地指导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结对帮扶工作(新闻出版广电部门牵头)
14.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所属有关单位要与县级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电影发行公司和放映队、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网络传输台站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助和支持做好降低购书成本、及时充实馆藏、精选电影片目、电视信号覆盖等工作。
15.要加强教育培训,每年选派6批次各类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示范性培训,帮助基层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项目要向基层工作者倾斜。鼓励结对子单位之间建立业务骨干双向交流锻炼机制。
16.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和“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活动,可结合实际,适当协调吸收基层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者参与,发挥传帮带作用。
17.选送一批适合基层的优秀图书和广播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发现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提升广播电视文艺工作原创能力,生产更多合口味、对路子的图书和广播影视节目。
(五)推进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结对帮扶工作(体育部门牵头)
18.省、市级体育局及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要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社区和乡镇文化(体)馆(站)、乡镇中小学、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点等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活动场所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19.要选派经验丰富的体育院校师生、专业运动员、体育明星、体育科技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深入基层,每年组织开展3场次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服务活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品牌。
20.挖掘、保护、整理、推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成立体育健身团体。
21.举办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开展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传授体育健身技能,每年深入基层组织开展2场讲座、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推进文艺家结对帮扶工作(文联组织牵头)
22.省、市文联要带动各级文艺家协会及所属文艺志愿者组织、各类文艺机构发挥自身优势,以县级文联为基点,通过多种方式,与县级及县以下街道、乡镇、社区文联、专业文艺组织、中小学校、文化馆(站)、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文艺演出队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23.要将结对帮扶工作与文联已形成品牌的文艺惠民活动相结合,将帮扶工作融入到志愿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书画笔会、座谈交流、文艺支教、小型展览等各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中,各级文联每年举办相关活动1000场。
24.要积极倡导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广泛与基层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开展文艺支教结对帮扶工作。参照中国文联项目,重点与23个省级贫困县乡镇一级中小学校进行结对,开展驻校式、乡村艺术教师培训或就近就的文艺支教活动。
25.要广泛开展文艺培训,省、市文联重点与县级文联、街道(乡镇)、社区、文艺之乡、文艺培训基地、创作中心等文艺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要依托现有的文艺采风创作培训基地等作为基层经常联系点、文艺生长点,并明确联系对象,有针对性地做好结对帮扶工作。依托文化创作(泰宁)基地,积极争取与中国音协等中央文化单位的对接,推动基地建设上水平上层次,力争将基地打造成为与中央单位结对帮扶的示范点。
26.要将结对帮扶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项目相结合,推动10名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挂职;组织100批次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采风创作,与帮扶基层文艺发展统一起来,完善作家艺术家以创作采风、定点体验、个人旅行等方式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的制度,组织100批次文艺工作者采风创作活动,使结对帮扶工作立得住、扎下根。
27.加大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力度,组织举办福建作家文学评论高级研讨班、海峡两岸中青年作家班、戏剧导演高级研修班、词曲创作高级研修班、“福建人·中国梦·曲艺情”重点作者培训班等相关活动30场,培养挖掘基层青年创作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闽军。
28.省、市作协要与县级及县以下作协、文学社团、文化馆(站)、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文体活动中心等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29.要组织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普及活动。省文联、省作协每年举办组织读书活动、推荐优秀图书、开办文学欣赏讲座及写作指导班等10场,各设区市文联积极组织各类培训班,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创作水平和群众的文化素养。
(七)支持和鼓励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30.省、市有关部门要支持和鼓励各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团组织、国有和民营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工作,形成帮扶工作合力。特别要发挥重点文化龙头企业作用,积极推出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帮扶项目。
31.福建日报社要帮助基层报社、侨刊乡讯等做好宣传报道,选派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各类典型,报道基层文化建设鲜活经验,推动基层加快文化发展。继续做好泰宁县等基层单位帮扶工作。
32.省广播影视集团要通过指导帮助基层拍摄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纪录片,及时播送防抗台风等应急信息,加强基层移风易俗报道等,加强基层节目制作和播发,提供更多更好适合基层群众的节目。
33.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要加强对基层书店发展建设的指导,推动基层书店创新经营模式,提供多元文化服务。针对基层群众特点,发行更多喜闻乐见的书籍、音像制品。为农家书屋配送一些书籍。
34.福建广电网络集团要帮助基层做好电视信号转换,不断提高信号质量,努力实现电视户户通,保障基层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35.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每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完善机制,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服务。省文改办组织省、市各类重点文化企业广泛开展适合企业特点的帮扶工作,推动文化企业更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认真抓好落实。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由宣传部门牵头,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加强指导沟通;文化部门日常协调,做好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及时汇总相关材料;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财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文联、作协等部门积极参加,推动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各部门要积极与中央有关部门对接联系,与基层及时沟通,提高结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要统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文化进万家”活动,统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安排好“结对子、种文化”工作。
2.积极引导,广泛发动。省、市、县各级各类媒体要为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充分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加强对这项活动的宣传,报道活动的重点内容和目标任务、新动态新进展,报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风尚、各地区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聚合和放大活动的积极效应,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要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基层群众参与到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中来。
3.结合实际,务求实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资源、不同历史传统和需求特点,加强活动的整体策划,制订细致周密的工作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一手抓“送”文化,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制度化、经常化;一手抓“种”文化,兴民间艺术、育乡土人才,切实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
4.加大扶持,完善机制。要增加基层文化工作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采取共建单位帮扶一些、社会力量支持一些的方法,逐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要积极拓宽投入渠道、优化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事业中来,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科学有序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建立健全活动督导机制,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把活动成效纳入单位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宣传、文明建设、教育、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文联、作协等部门的评奖和表彰内容,重点向深入基层、结对帮扶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倾斜。同时,各单位要将参加结对帮扶活动个人的表现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的参考。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文化厅 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福建省体育局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