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要通过大力研究、发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向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三个方面高度凝练、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相依相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传承、融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吸收外来,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面向未来,以创新为驱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性。同时,它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大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