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日报:让国学经典润泽童心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师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4-01 09:5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月29日上午9时许,漳州文庙东北角传来充满稚气的琅琅读书声。十几名学生正端坐在课桌前,认认真真地跟着授课老师的音调,一遍遍声情并茂地诵读着诗词。

      这是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漳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立项的义务国学解读活动,来自闽南师大的党员研究生在古色古香的文庙里,有模有样地当起“小老师”,义务为前来听课的学生和家长讲授国学课。

       教材精挑细选 听众反响热烈

       翻开闽南师大研究生自己编印的义务国学课课堂材料,《采薇》《行行重行行》《观沧海》《春夜喜雨》……一首首选自《诗经》《古诗十九首》等的国学经典名篇映入眼帘。每首诗词的每个字上方,都用拼音标注着。

     “这些都是经过我们精心挑选的诗词,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闽南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高敏敏作为负责此次活动的学生负责人,在选材上倾注了不少心思。她告诉记者,在选择这些名篇时,不仅尽可能选择大家通俗易懂的文章,还需要选择诵读起来较有感情色彩的。“虽然上课时对这些名篇的词义都有进行详细的解释,但仍不能选择太晦涩难懂的,毕竟来听课的对象大都是小学生,而选择较有感情色彩的更多是为了让国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听课。”

      要想把课上得生动,离不开精心的备课。闽南师大文学院党委党务秘书林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上课的质量,支部要求本周上课的老师必须在每周四前提交写好的教案,经过审核通过之后方可上课。“通过这样的把关,提高了党员研究生上课的生动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扩大了听课受众。”

      记者发现,当天来听课的,不仅有稚气未脱的幼儿园小朋友,还有小学六年级书生意气的学生,有的家长也陪同孩子静静坐下来,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个活动非常好,这是我第二次带孩子来听课了,在这里上课的老师态度好,上课也很生动,孩子对课堂内容也感兴趣,回去后还能把当天教的诗词背下来,让我感到很欣慰。”来自霞浦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家长陈先生表示,只要周日有时间,一定坚持每周都来听课。

      市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六六(小名)今年才六岁,是课堂上最小的学生。她的母亲郑丽云告诉记者,虽然六六还不怎么识字,但能跟着老师把整首《大林寺桃花》念下来,让她很惊讶。“以后会常来听课,让孩子耳濡目染,爱上传统文化。”

       回归传统阅读 推动人文教育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据介绍,本次国学堂活动将持续到明年1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还将开展名人故事分享会,以话剧、评书、演讲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展示故事内容,以达到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针对好读书、爱读书的学生群体,还将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书目。

       谈起举办该活动的初衷,林枫表示,为贯彻党员的服务意识,决定在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义务国学解读活动。这项活动不仅立足文学院研究生的专业特色,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同时发挥了党组织的引导、管理、服务等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党性锻炼相结合,把弘扬国学经典与培养群众素质相结合,用具体行动树立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也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撰写教案的水平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学会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相处,这些都是今后他们走出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走进职场。”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国学课堂上课地点会选在文庙呢?林枫介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这个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呼吁大家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离开手机、电脑,静下心来回归传统阅读,推动人文教育。“所以选择在文庙这个人气较高的地方,再加上这附近有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能通过口口相传,带动更多的人来听课,扩大听课人群的覆盖面,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

      林枫表示,该项活动结束后支部会对本次活动进行详细的总结,通报实践活动成果。另外,还会将活动图片、支部成员对国学经典解读的教案手稿等于学校进行展示,推广立项效应。“与学生厌学情绪相关的问卷材料和问卷结果同时展出,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15-4-01 06|教育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