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培新 实习生 王鹏程 赖香珠 文/图)明亮的灯光,穿过编织的竹篾细缝,变得温馨柔和。3月31日,由黄孝敏和王璐两同学联手制作的“菩提心灯”,“点靓”闽南师大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展览。同学们竖起大拇指点赞:“真没有想到还是个小竹匠,这么用心钻研传统老行当。”
“菩提心灯”由王璐设计构思,由黄孝敏负责手工制作。黄孝敏于1992年出生于福州闽清,小乡村有着成片的竹林,家里以编织竹篾为营生,产品有簸箕、箩筐、刷子、扫把等。他的爷爷精湛的手工竹艺技术更是闻名十里八乡。从小受爷爷的熏陶,黄孝敏心灵手巧,还能用竹子自制木琴、木剑、笔筒等。一有空,他也替乡里乡亲编织实用竹制小工具。慢慢地,他也落得个小竹匠的名声。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福州三坊七巷参观一个竹编展,打开了小竹匠的工艺思路。一头栩栩如生的竹麒麟, 令他惊叹不已,他由此看到了竹编的艺术价值。他请教一些行家里手,从手工艺术品网站和书籍搜寻资料,充实自己。每当有手工艺品的展览,他更是不放过机会,省吃俭用买回一些竹艺,抽丝剥茧地深入研究。
去年为参加第三届国际(永安)竹具设计大赛,黄孝敏逛遍漳州古城,抱回一大堆的竹片和藤条,制作系列竹藤灯作品,在比赛中崭露头角。有一次,他到厦门观看文化创意博览会,来自台湾的永久免审查工艺师曾凤珠大师妙趣横生的竹扎工艺品,令黄孝敏如痴如醉。黄孝敏求知若渴,大胆求教。不虚此行的他不禁感叹:“竹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不能在岁月中淹没。”
之后,黄孝敏研习竹艺的劲头更足了。去年,王璐把传统的竹子手工艺和现代的灯饰融合的构思一说开,黄孝敏二话不说点头答应。由于竹篾特性较硬易断,编织竹篾前,黄孝敏都要用砂纸打磨,提前浸泡使之变软。加班加点一个星期后,用竹衬托制作的吊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相继出炉。在竹篾的围笼下,灯光不再刺眼。于是,他们以“从人心深处点亮菩提灯,照见生命的美好与平安”之寓意,将这组灯命名为“菩提心灯”。
“竹藤等天然材料,和化工的塑料玻璃相比更有生命力,有更大的感染力,更契合我们清新的生活。”黄孝敏和王璐的设计作品,引起人们对于传统竹编的再度关注,并由此传达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对此,负责指导的杨老师给予高度评价:“菩提心灯作品完全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
2015-4-3 09 | 社会新闻
http://218.6.92.114:88/html/2015-04/03/content_4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