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播:思政课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这门课程上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问题。在闽南师范大学,思政课已经不再停留在学校的课堂里,而是上进了社会上的一些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带来什么的变化呢?
【上课现场】:红军第一次缴获飞机的就是这次
解说:这是闽南师范大学的一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按照教学任务,这个篇章需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时代感 。在去年10月份之前,这节课通常是在教室里上。自从学校与毛主席攻克漳州纪念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之后,课堂教学就搬进了纪念馆里,而且给同学们上课的还是纪念馆的专业讲解员。这种让学生现场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同期声:闽南师范大学学生:中国梦承载着很多代人的夙愿,是历史的,也是现实和未来的,来到这里深刻的感受到历史渗透的精神,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爱国精神、勇于追梦、造梦,不懈的追梦。(同期声: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何孟飞:以往讲一讲理论,同学们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现场参观让同学们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解说:学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思政课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有着一定的差别,课堂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他们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挖掘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先后与谷文昌纪念馆、古田会议旧址等单位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要求每门课程老师都要拿出1/3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同期声: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再生:比如组织学生到谷文昌纪念馆,让学生切身体会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谷文昌身上绽放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种鲜活的教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受到极大的冲击在感受中提升思想认识。)
解说:在每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除了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参观学习,参观后还要进行集中讨论,完成相应的论文,同时也特别鼓励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确立研究课题,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同期声: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再生:从2012年以来,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三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还有6项省级社科项目,老师依托项目课题,发表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论文40多篇。)
2015-4-28 《福建报道》 报道:张立庆 黄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