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日报、光明网等:“网络”捐赠风生水起 应加强管理规范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师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5-07 09:41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各种名义的募捐活动在网络、微信风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劝募、微信求助等活动受到网民极大关注,但网络的公益慈善背后,善款规范使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专家建议政府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使之真正为民行善。

      网络公益募款优势渐凸显

      日前,南靖县和溪镇2周岁的林钰荧不慎跌入快餐店内一锅刚出锅的萝卜汤里全身64%特重度烧伤,女娃的不幸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求助信息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大量转发扩散,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温暖之手,短短2天内为小林钰荧募集到80多万元善款。

      借助网络社交工具,短短几天内募集到巨额善款,引发了漳州市民的广泛关注,“微公益”因此也再次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线”。漳州新闻网负责人表示,在得知林钰荧不幸消息和困难后,第一时间在网络、微信上发布了求助信息,并获得大量转载,“微公益门槛低、成本低、互动性强、效率高,短时间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和响应,吸引了万千网民慷慨解囊,网络捐赠优势再次显现。”

      据了解,在我国募集善款通常由红十字会等政府认可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牵头进行,但随着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网络迅速成为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阵地。

      记者在漳州本地多家论坛看到,热门版面里都有私人募捐信息,有些网站甚至开辟了专门的版面提供网络求助信息。记者在淘宝、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站浏览发现,不少爱心人士通过网络发起募捐,募捐对象以个人或家庭为主,这些受助个体因疾病、贫困、突发事件而遭遇不幸,也有些网络劝募的帮扶对象为特定群体,比如贫困儿童。

      网络募款陷入“灰色地带”

      在网络募捐风生水起的同时,质疑声伴随而来。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没有取得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善款使用不透明的情况下引发了一些争议。漳州网友“热心人”发帖认为:“网络募捐钱大多为个人银行账户,怎么花,花哪里去并没有向我们赠捐人反馈,我们捐钱是为了让求助者得到好的救助,而不是作为别用。”也有网友认为,在捐赠钱数够后,一些信息平台并没法停止其信息继续传播,还会有不明人继续捐赠,这样就造成了“爱心款”没有真正用到实处。

      而有些网友则担心网络募捐的高效快速,会引起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网络为虚拟的,只凭网友的一面之词或几张照片,难以证明其真实,最近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民同情心而骗钱的信息。”因此,如何监管网络公益活动成为不少网友关心重点。

      专家:

      应多措并举助网络公益“突围”

      闽南师范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耀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网络、微信募捐等形式进行的“微公益”活动反映了社会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需要,在短时期内筹集到大量善款,说明社会积极向善的正能量风气浓厚,是值得鼓励的,需要社会大众以包容的心态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

      针对网友对于捐赠钱的使用,林钰荧的母亲林凤表示,会把每笔捐赠信息整理出来,贴在微信朋友圈,目前宝宝的手术治疗费用已足够,将暂时停止捐款。剩下的爱心捐款到时也会将它捐给同样需要帮助的朋友,让爱传递下去。

      对于网友关注的如何规范和监管网络公益,黄耀明认为,以前传统的捐赠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而“网络公益”模式还要有一阶段的适应时间,政府可以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设定必要的门槛,对发起人和发布平台给予合乎条件的募捐主体地位,对参与网络公益募捐的行为给予“名分”,并积极尝试通过慈善组织建设公共网络平台,让“网络公益”走出困境。除此之外,我国网络募捐和网络公益方面的立法已远远滞后,很多方面都处在空白状态,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出台管理条例、法规,对网络公益进行定义和规范,让网络慈善健康有序发展。

2015-5-6 10网事
http://szb.zznews.cn/html/2015-05/06/content_11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