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海峡导报:24节气木偶登陆央视
作者:     文章来源:海峡导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11-04 15:48      

央视的镜头里,24尊形态各异的木偶惊艳亮相,它们或身披锦绣、或手持信物,每一尊都承载着一个节气的故事,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与闽南木偶雕刻的精湛技艺完美融合。

这便是由海峡导报社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推出的首组非遗创新作品——海峡导报社联合漳州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台湾同胞,共同打造的24节气木偶。当这组凝聚着匠心与文化的作品在国庆登陆央视,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闽南非遗的魅力,更揭开了一段关于传承、创新与两岸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

两岸携手 媒体+非遗传承人+台湾学者

今年5月,海峡导报社“闽南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海峡导报社助力泉州、漳州和厦门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举措。

早在2023年,海峡导报社就启动“闽南文化数字传播平台”搭建工作,梳理闽南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创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弘扬闽南文化。经过两年的内容沉淀与品牌建设,海峡导报社于今年春季启动“非遗焕新”媒体计划,首个落地项目即是“24节气闽南木偶”。3月20日,第一尊24节气木偶“春分”上线,开启两岸文化工作者的非遗创新合作之路。

“24节气闽南木偶”的幕后团队,是不到一周就组建完成的“媒体+非遗传承人+台湾学者”组合。海峡导报社率先找到国家级非遗“漳州木偶头雕刻”的省级传承人、徐竹初木偶艺术馆负责人徐强,进行二十四节气木偶形象的原型敲定与民俗传说梳理。再经徐强引荐,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汉语国际教育学系系主任陈瑞松展开合作。陈瑞松牵头在台湾溯源24节气木偶形象的出处,涵盖壁画、木板画等艺术载体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巧合的是,今年1月,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宋英杰的《24节气神》一书出版,“24节气闽南木偶”项目团队通过对比台湾学者的两篇学术论文,获取了24节气木偶形象在两岸文脉中的文献资料和现实证据。导报记者采访多位厦门、漳州的民俗画师证实,民间确有“24节气人物画谱”流传。

而在第一尊节气木偶推出后不久,项目团队又在泉州的一座寺庙中发现了门板上的24节气人物图谱,其人物主体、肖像、形态等和台湾现存的24节气人物画像呈现出“同出一脉”的关联性。

台湾学者 陈瑞松的庙宇寻“神”之旅

24节气木偶的诞生,离不开台湾学者陈瑞松的鼎力相助。

布袋戏是陈瑞松童年的美好回忆,成年后接触文学与戏剧的他,又跟着老师做布袋戏、木偶戏的田野调查,结识了台湾的木偶雕刻师,深埋心底的木偶情结也开始萌芽。与徐强的合作,则始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创剧《凌波仙子》的制作。当时,陈瑞松委托徐强制作凌波仙子杖头偶,开启人偶同台演出的序曲。此后,两人在多部原创剧中持续合作,希望将漳州的非遗木偶结合传统话剧,为漳州讲好在地故事。当徐强邀请陈瑞松参与二十四节气木偶创作时,两人一拍即合。

为让24节气木偶“有灵魂”,陈瑞松几乎走遍了台湾的大型庙宇,在庙宇壁画中寻找节气人物形象的素材。笔记本上一幅幅图画、一串串文字,都凝结着他的心血。“这些人物中,有的来自庙宇壁画,有的来自古代神话,有的是传统戏曲里的造型,每一个人物都有对应的原型。”不仅如此,陈瑞松还查阅大量学术论文,拜访台湾长者,了解民间传说与民俗故事,只为让木偶形象更贴合节气内涵。

创作过程中,木偶道具的设计是一大难点。“很多时候,木偶只有手部的动作,可道具代表着二十四节气的象征意义,要把道具安到木偶身上时,就会出现很大困难。”陈瑞松举例,“大寒”的道具相对较大,木偶难以托举,他和徐强尝试用铁丝做支架,最终通过固定道具在木偶身边的方式解决;“大暑”木偶需要手持火炉,他们便在火炉里增加小灯泡,放上充电宝,用“火光”来凸显节气的炎热。

在陈瑞松看来,24节气木偶的创作,是两岸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徐强老师的北派雕刻风格,加上台湾和闽南庙宇的人物特色,就有了南北的融合、两岸的融合。木偶身上服饰的花纹或者图案,都是精美的漳绣,每一尊木偶的细节处都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篇新闻内容有删减)

2025-11-3 01封面

https://epaper.taihainet.com/html/20251103/hxdb75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