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闽南日报:闽南童谣中隐藏着“密码”
作者:     文章来源:闽南日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0-04 08:59      

吴泓润向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分享课题研究成果

传统闽南童谣的词云图

采用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方法对900余首闽南童谣进行建模,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分析,会有什么发现?基于这些新发现,又将得出什么结论?

近日,闽南师范大学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师紧密合作,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以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泓润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遗产科学》(《Heritage Science》)上发表英语论文《解读闽南意象:基于复杂网络的闽南传统与现代童谣的综合性发掘》。“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既顺应当前学术界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也意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立体地呈现闽南童谣集群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为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在探索闽南社会与文化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参考资源。”吴泓润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遗产科学》获得SCIE、A&HCI双重检索,期刊主要刊载文化遗产保护、遗产科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参考。

与多数人一样,记者对英语写成的论文颇感头大。然而,好奇心驱使求知欲——艰深的学术成果能否有“接地气”的对话表达?带着憧憬,记者走访了闽南师范大学。

用复杂网络理论突破研究局限

闽南童谣贯穿着不少漳州人的童年。它可不是普通的儿歌,早在2008年,它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闽南童谣可追溯到唐代。福建地方典籍记载着唐代民间就流传着《月光光》的童谣。宋元明清时期随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南洋。

“之前的一些研究多从剖析单个或一小组相似的童谣案例入手。这种研究能提供对具体作品的深入解读和考证,诸如文学特色、文化意趣、流传过程中的衍变等。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闽南童谣中所隐含的用词特征、演变规律和深层文化内涵。为解决这一局限,我们采用了复杂网络理论的思路。”作为课题的牵头人,吴泓润认为“复杂网络”是一种理解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抽象模型。它将复杂系统中的实体抽象成节点,并将实体之间的关系视为网络中的连接,“这样的研究凸显了闽南童谣中固有的复杂信息层的保存、理解和交流。”

构建网络有一整套规范流程

“以二十世纪50年代为界,我们将闽南童谣分为传统、现代两类。”吴泓润介绍,研究团队此次采集了617首传统童谣和289首现代童谣,“这些童谣数据主要来自专家江玉平、周长楫和周清海编辑的闽南童谣集,另有部分来源互联网。”

紧随其后是对童谣数据的预处理:提取歌词文本、使用LTP(语言技术平台)将歌词分割成有意义的单元、通过计算TF-IDFF(词频-逆文档频率)值识别出关键词,以形成将要构建网络的节点。对于歌词分割、提取关键词,吴泓润以一句“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举锄头欲掘芋”为例做说明,在她看来,这句可切分为: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举锄头/欲掘芋。像“阿公”也多次出现在别的歌词里,可筛选为关键词。“当然,提取关键词,系统运作还有其他方法。”吴泓润说,经过预处理后,研究团队在传统童谣中归纳出757个节点、在现代童谣中归纳出745个节点,“由此,我们根据词汇节点的共线关系生成共现矩阵,进而构建闽南童谣网络。”

少数词汇占据绝大多数使用频率

每个唯一的关键词被指定为1个节点,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被描述为“边”。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首童谣中时,它们被认为具有共现关系。“边”的权重由它们同时出现的频率决定。复杂网络图诞生了,对网络的统计分析、结构研究随即展开。研究团队采用“节点度”“带权重”“介数中心性”“特征向量”“接近中心性”等不同角度的衡量指标做测量,很快有了发现。

“我们的一大发现是传统与现代闽南童谣在用词上的‘幂律’特征。”吴泓润解释,幂律即我们常说的“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我们发现,闽南童谣少数的词汇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使用频率,而大量的词汇则很少被使用。”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两张可视化的词云图,上面布满五颜六色、或大或小的词语。“使用频率更高的词更大更醒目,反之则显示得略小。可以看到,‘新娘’‘龙眼’‘师公’等词在传统闽南童谣中出现频次很高,而现代童谣中的流行词则是‘身体’‘有趣’‘台湾’等。”闽南师大教师杨伟忠来自闽南文化研究院,也参与了该课题研究。他说,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传统闽南童谣在词汇使用上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广泛涉及乡村生活、习俗与文化等主题,而现代闽南童谣则倾向于表达积极情感,聚焦儿童情感和自然景观。“而这不仅凸显了闽南童谣在传承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演变,现代童谣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变化。”杨伟忠说道。

研究是“逗号”不是“句号”

“学校积极推进‘闽南文化+’‘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模式。我们的数字闽南文化协同研究团队汇聚了人工智能、闽南文化和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探索智能信息技术在闽南文化领域的创新性应用,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生产和传播。”在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看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闽南童谣,该项研究既有趣也富含意义,“如果进一步扩容数据,持续完善既有的学术成果,我们有可能更深刻地揭示闽南童谣集群所蕴藏的各类信息。”

未来的研究中,校方计划结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与闽南童谣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如动画、音乐视频等,赋能童谣绽放非遗魅力。此外,另一个研究方向是闽南童谣对儿童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影响,“届时会涉及实证研究,进行相关实验或调查,如闽南童谣进入托儿所后如何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发展和文化意识。”吴泓润说道。(本报记者 黄舒哲  实习生 刘昱鑫 文/供图)

2024-10-3 02社会

http://zzxww.com/pc/content/202410/03/content_14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