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朝华教授吟唱《红豆词》
本报讯(林佳俊 戴诗淇)6月5日下午,由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生工作处共同举办的“闽师荐书、好书同行”系列活动——第八期阅读分享会在闽南师范大学圆山校区成功举行。本次分享会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朝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商学院共计30多名师生到场参会。
本次阅读分享会的推荐书目是王水照先生的《钱钟书的学术人生》,由王朝华教授带领与会师生走进钱钟书的学问世界。王教授先谈了自己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了介绍,并对其得失做了简要而独到的评价和说明。接着,台下学生和老师积极发言,与王教授交流,或提问或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王朝华教授对《钱钟书的学术人生》的第二辑与第三辑进行解读,结合文摘畅谈阅读体会和心得。当分享到阅读的意义,王朝华教授建议要尽可能去阅读最高明的书。王教授用饮食作比,表示这是要辩证地去看待的,因为阅读某一些书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看最高明的书。比如阅读小说,可以选择普通的网络小说,也可以选择《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名著,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这些书都可以看一看,不要紧。但是阅读学术著作这一类型的书籍,王教授说应该尽可能去看最高明的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术著作方面,可能存在个别学者名不副实的现象,不高明的书可以不用看,只有阅读那些最高明的学术著作,才能真的有所思考与收获,提高思想的深度。
在讨论环节,商学院的游凌燕老师提到,钱钟书先生在文学作品中更多体现的是相对消极的悲悯情怀,然而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生活充满童趣的父亲,是否可以理解为他竭尽全力地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王朝华教授对此分享道,基本可以这么理解,伟人们对生命的悲剧性本质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们能看透生命的悲剧,但是也能在生活中保持通达的态度。当同学谈到如何面对伟人,如何解读伟人的作品这个问题时,王教授指出,面对伟人必须要有尊敬、谦逊的态度,同时要不断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必须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分享会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用心聆听并积极互动,气氛轻松活跃,思想火花频频迸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同学们纷纷表示,分享会的讨论环节让我们有机会走进钱钟书先生的世界,从不同角度了解到生命的本质和阅读的快乐,这将是一次难忘的大学回忆。
“以书会友”的阅读分享会,结束后,我们就有关阅读的问题,采访了王朝华教授。
微信名的含义
我们先从王教授的微信名“两半堂”说起,请教命名的含义。王教授说,这个名字的命意出自在漳州工作过的朱熹的一段话。朱熹说:“人若于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喫,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朱子语类》)王朝华教授微笑道:“‘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多少表达了我自己对生活的预期吧!”
正确而深刻的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王朝华教授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性。他深刻而又充分地认识到在经典阅读中普遍存在误读和曲解的现象。他说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往往把误读和曲解看作阅读差异性和主观性的体现,甚至鼓励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阅读态度,美其名为“多角度阅读”“个性化阅读”。王教授说:“误读文本就是误读世界,误读生活,我们因此会失去理解力和判断力。就人类生存的本质而言,阐释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世界是文本的延伸。我们接受的各种资讯也可以说都是文本,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来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解读、理解文本的能力,他就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不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世界,包括认识和理解自己。王朝华教授反复强调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文本的重要性,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也充分体现了他对文本阅读理解的重视。
通过阅读解放自己
说到文学阅读的重要意义,王朝华教授说:“文学修养是一切修养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甚至文明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载体,而文学是语言的高级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人缺乏语言文字素养,在文学方面没有良好的修养,他实际上也看不懂电影,也听不懂音乐,也不会欣赏自然的美。简单说,没有文学修养就是没有文化。一个有文学修养、有审美能力的人,他的心灵一定是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解放自己。”
在今天这个阅读流于浅俗的时代,我们确实应该更加注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品味。王朝华教授认为阅读流于浅俗,有一个客观原因是社会生活紧张,谋生不易,生活中也有各种挤压。而从社会整体来看,阅读的浅俗化还跟人的追求的粗俗化有关。人们过度崇拜权力和金钱,追求眼前的利益,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世界。眼光狭隘的人没有深度阅读的需要。一个人因为对世界有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自然会想在阅读中获得教益,想在阅读中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通达的眼界
王朝华教授具有通达的人生态度,这与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当我们问及有什么喜欢的花草时,他摇了摇头,说自己回答不上来。他说,“我只能笼统地说,所有的花草我都喜欢。”王教授说他虽然也有比较喜欢的花草树木,但是很难说最喜欢什么;他说他家的露台上种了很多花木,有时在除草的时候,有些杂草他也不舍得拔掉,普通的野花野草也很美。王教授说,中国文人传统特别喜欢梅兰竹菊,梅兰竹菊确实很好,但是如果你只觉得这些名花异卉才是美的,那你实际上也不懂它们的美。王教授说《爱莲说》因此是他不喜欢的文章。他引了苏东坡《超然台记》开头的两句话:“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并进一步解释说:这正是高人达观的境界。
问到退休后的生活打算,王教授说,退休后虽然不在课堂上上课,但是也希望自己能在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做一些工作。他说,只要精力许可,读书、写作仍然是他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退不退休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他说他自己期待退休后的生活,可以更自在更自如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他希望退休后能回到乡下生活。
在王朝华教授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古代士人的学养和风度,更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和现实的关心,他的言谈举止也因此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2022-6-08 12悦读
http://zzxww.com/pc/content/202206/08/content_8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