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新福建、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学校思政 | 闽南师范大学“芝山支教”书写教育公平新篇章
作者:     文章来源:新福建、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5-09 09:33      

“天乌乌,要下雨,阿公扛锄头去掘芋……”在漳州芝山中心小学的“方言童谣”课堂上,志愿者小刘老师正用闽南语教孩子们唱起这首童谣。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课桌上,孩子们的笑声与童谣声交织回荡,稚嫩的童声里藏着对故乡的依恋,也藏着对未来的憧憬。这堂“方言童谣”课,是闽南师范大学“芝山支教”项目七年来扎根乡村教育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微光,为3000余名随迁子女照亮了“双重适应”的成长之路。

城镇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合已成为时代命题。2018年起,共青团闽南师范大学委员会以芝山中心小学为实践基地,打造“芝山支教”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教育赋能+文化共生”的双轮驱动模式,探索出一条破解流动儿童“双重适应”困境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高校智慧样本。

支教志愿者与学生合影。

以心破题:从文化疏离到精神扎根

“随迁子女教育融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七年来,项目团队直面随迁子女“双重适应”的痛点——既需融入城市生活,又需重建文化认同,首创“2+N”育人矩阵:以心理建设与文化认同为两大支柱,延伸出N项特色课程体系。通过“需求画像-课程开发-动态评估”三维机制,将师范专业优势转化为精准教育供给:建立120余项志愿者特长档案;打造28门涵盖科技、文体、非遗等领域的素养课程;七年累计开课2100余课时、服务学生超3000人次。

支教志愿者对学生需求展开调研。

古琴兴趣课堂

深耕心灵:构筑文化认同的精神根系

在“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沙盘上的城堡、小船与玩具人偶,记录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项目突破传统支教的知识输送定位,以“心语小屋”为情感枢纽,构建“认知-行为-情感”闭环干预体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200余份,形成朋辈互助成长圈。

更具创新价值的是,将闽南文化作为共通语言,设计“节气课堂”“方言童谣”等文化触点,引导来自12个省份的学生在苗族银饰剪纸、闽南红砖建筑等文化符号对话中,完成从“他者”到“我们”的身份重构。这种“文化破壁”策略,让“教”达到心灵唤醒的效果,让“学”成为内在驱动的自觉行为,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语小屋”课堂中的爱心沙盘活动。

剪纸创意课堂中支教志愿者带领学生进行文创制作。

范式升级:打造高校支教的创新标杆

“这里没有异乡人,只有带着不同故事向阳生长的中国少年。”正如学生在作文中所写。七年来,项目构建了“师范生成长-儿童发展-社区融合”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120余项志愿者特长档案转化为28门素养课程,涵盖科技、文体、非遗等领域,累计开课2100余课时,学生捧回机器人编程省级奖项,创作出240余件文化作品;首创的“文化回应性教育”模型,为多民族地区教育融合提供方法论……“高校-小学-社会组织”联动机制,更让志愿服务成为可复制的生态链。

七载耕耘,该项目已从单一支教行动升华为教育公平改革的微观实践。支教队长陈烨感慨:“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文化认同的播种者。这不仅是高校社会责任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命题的深刻应答。”如今,闽南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成长护航”计划,推动建立跨省教育协作网络,让更多流动蓓蕾在教育的经纬中绽放出生命的春天。

科学实验课堂中,支教志愿者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篮球课程中,支教志愿者讲解投篮技巧。

回响:青春微芒照亮未来

夕阳西下,漳州芝山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不同口音的童声仍在回荡。这群曾被称作“流动儿童”的少年,如今在方言童谣中找到了归属,在文化符号中触摸到乡愁,更在支教志愿者的青春微光中,看见了自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模样。这或许正是“芝山支教”最动人的注脚——教育公平,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用热爱与坚持,为更多孩子点亮星河。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370/3288832.html?isShare=true&advColumnId=0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156609403314676842&item_id=12156609403314676842&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