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束沐)闽南师范大学、香港两岸智库联谊会主办,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承办的思想者论坛11月22日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十余位来自福建和香港两地的两岸关系专家学者以“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闽港经验”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由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和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联办台务部二级巡视员魏敬东出席。论坛评论员有: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超讯》总编辑纪硕鸣、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大公报》主笔朱穗怡、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央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将两岸融合发展研究从“理论构建”推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阶段;福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也面临“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扰阻挠等多重挑战;“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经验,对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香港可以为两岸融合发展发挥更积极作用、继续扮演好两岸沟通桥梁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和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应进一步联动发展、双向融合;要加强和深化闽南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尤其在闽台文化教育领域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顺兴表示,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两岸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念是对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略的深层次诠释,对于两岸关系而言,就是要牢牢坚持“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深刻领会两岸在共享和平发展红利与共同担当冲突风险的休戚与共关系。
李顺兴认为,与生俱来的闽台关系,赋予两岸交流中更多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但这种亲近感很可能随着“台独教育”下台湾年轻一代的成长而不断淡化,为福建推动文化教育融合带来更大的难度。他指出,“文化台独”的推行者对台湾教育特别是对教师教育下手,文化教育领域反“台独”与正本清源任务更加艰巨。
李顺兴建议,加快推进融合发展与精准施策的有效实践,把握好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把握重点融合与全面融合的点面关系,发掘同质文化感染和纠偏的潜在价值,发挥惠台政策在融合发展的实际作用。
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李风表示,香港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沟通桥梁及纽带,是“一国两制”实践先行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发挥香港优势,今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将彰显其不可替代重要作用,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奠定更重要理论基础,也为台湾复归统一后提供更高水平治理示范功能与宝贵经验。
李风认为,香港可成为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建议可邀请台湾重要人士访港,建立接触沟通管道;香港可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欢迎更多台湾同胞和青少年“首来族”到香港来实地走走看看;香港可成为研究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平台,香港智库学者专家参与更多两岸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可发挥香港的特殊作用,为国家统一提供香港智慧、提出香港方案。
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龙海介绍了学校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及未来规划。他表示,学校依托福建优势用足用好促融政策,强化高精专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校政研企联通合作、综合运用广域多元促融通道;学校坚持探索闽南特色发展路线,突出闽南文化在两岸融合进程中的创新牵引,注重闽南文化研究与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度结合;学校深挖在地优势及学校办学特色,从研究领域上持续深化促融研究深度,从办学特色上持续推动促融精深性,从工作运转上持续完善促融特色建设。
张龙海表示,着眼国家统一与治理,以文化、教育为牵引,以联合促融合为思路,以教导青年、储备人才、优化办学、拓展影响为支点,努力将学校建设为两岸教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示范校。他介绍,下一步工作规划包括,搭建国际合作通道,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新模式,构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完善特色工作机制,创新有效、闭环、可推广的引才方式,构建“闽南文化+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两岸交流”人才培养体系;用好闽南高校对东南亚特殊影响力等。
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认为,此行亲身感受福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很受教育,有很多感性的认识。他表示,融合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无论是涉台师资的培养、组织两岸共编教材、推动两岸流行文化交流,还是便利台胞的“一证办”服务、台商在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台湾青年满腔热血投入乡村振兴,可以看到福建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做得很细致、而且看得很长远,很令人感动。
刘澜昌表示,福建在融合发展各方面工作非常超前、也有突破性,现在最大挑战是民进党政权对两岸交流的全方位限制,“进不去、也不让来”,两岸交流已经倒退到蒋经国开放大陆探亲以来的最恶劣时期。他认为,香港可以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作用,用好“钱七条”精神创造港台交流特殊宽松的环境,吸引台青台商到香港发展、进而参与大湾是融合发展,此外香港在对台舆论话语方面仍然具有天生优势。
厦门大学台湾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从整合理论视域下分析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与香港的功能。他介绍,整合理论包括利益整合、组织整合、示范整合等方面,当前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最大阻力来自台湾民进党当局,其次是外部势力的阻挠,此外,单边融合为主体融合效应不够彰显。与此同时,大陆自身实力的增强、台胞的参与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激励,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机遇。
陈先才认为,香港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大有可为。他表示,香港的优势得天独厚,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港台互动密切由来已久,可以在“一国两制”话语权方面发挥特殊地位。他建议,香港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路径包括以金融合作为纽带助推示范区金融市场发展,以科技创新合作为抓手促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机遇做大示范区市场。
《超讯》总编辑纪硕鸣认为,闽台大融合加上港澳,则如虎添翼;大融合走向海峡湾区,则成就和平统一;海峡湾区就从和台湾地方政府合作开始。他表示,港澳与台湾的人文、制度相同,民间往来密切、经贸关系紧密,香港有百万福建籍港人,有超过3万台湾人,闽港及港台之间的特殊关系,让香港完全有条件参与闽台大融合之中。他指出,闽台融合示范区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将出现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四个关税区、四种货币的跨境协同、区域合作的“海峡大湾区”。
纪硕鸣表示,未来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泛蓝阵营地方政府的支持上,让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善意有感,争取非绿执政的县市参与海峡湾区。他建议,对参与海峡湾区的台湾县市,可以给于更多灵活政策与优惠措施,与参与海峡湾区的台湾地方政府签订互助协议,闽台港澳互认;大陆不少学历台湾当局不认,地方可以互认;参照沪台双城论坛,让双城论坛广泛化,从金厦、福马开始再扩展岛内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表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高度重视促融工作的战略性与长期性,坚持两岸促融政策的长期战略地位,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总结福建成功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强化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估,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实效性。她指出,因应工作新局,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推动促融工作深化,总结推广新经验,挖掘发展新方式,研究探索新路径。
陈丽丽表示,构建两岸全域化融合新格局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施路径,包括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创新,精准推动台湾青年群体“登陆”,深度挖掘教育的指引塑造作用,全面强化全媒体宣传矩阵。她认为,香港在携手泉州、漳州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高端智库、共同发展两岸青年教育事业、共建两岸青少年研学游基地、共建世界闽南族谱宗亲数字交流平台、共建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与世界闽南文化展演中心、共建两岸文教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共同主办世界闽南文化论坛等重大建设内容方面经验丰富,人才汇聚,大有可为。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表示,中国评论从二十七年前创办开始,就积极致力于两岸关系发展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从早年在《中国评论》提出两岸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国的讨论,到两岸共议统一共识的形成;从和平统一政策的表述,到和平统一之前需有和平发展阶段的讨论,再到融合发展理念理论的解读与丰富,中国评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评论》月刊就是一个重要的讨论和传播平台,聚合了丰富多彩的学术观点。
罗祥喜说,以2023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为标志,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已从理论的丰富和方略的确定,进入实践创新的阶段。此次福建调研考察,我们发现,尽管当前两岸关系困难重重,两岸交流面临很多挑战,但福建全省各部门各行业都积极落实《意见》,看到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闽台融合发展正在不断升温、深化。中评智库基金会正在编辑汇聚了两岸及港澳专家学者十年研究成果的约六十万字的《两岸融合发展诠论》(暂定书名),拟于明年初面世。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表示,福建省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与条件,包括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历史优势和重要的政策优势。他认为,融合发展贯穿于统一前与统一后全过程,融合发展是长期的,不期待短期就达到预期目标与效果,政策引领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合发展不只是宏大的政治叙事,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融合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融合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意识与凝聚力的重要路径。
王建民指出,两岸融合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闽台融合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果,但在实践、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具体的实践障碍与问题,需要努力克服,如权益法律争议不易解决、就业与融合发展障碍、同等待遇落实难和一些不利两岸融合发展的思想思潮。他建议,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需要有大局观与整体观,稳步推进,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两岸融合发展有不同工作重点,要充分发挥两岸民间民企力量,需要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表示,闽南文化是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文化基础,闽台具有地缘文化的地理优势、宗族文化的血缘优势、宗教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优势以及乡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优势。他认为,闽南文化是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最大公约数”,在同胞情感融合、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闽南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拓宽两岸交流领域、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泉州、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两岸融合发展实践重要推力;推进闽南文化交流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反对“文化台独”,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内容。
涂志伟表示,充分发挥闽南文化在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作用。他建议,注重发挥闽台社会民间力量,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破解难点,加大文化入岛宣传力度;正本清源,用闽南文化历史研究新成果,掌握话语权,驳斥“台独”谬论,塑造共同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营造共同的“朋友圈”,拉近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
《大公报》主笔朱穗怡认为,两岸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她表示,福建最近再度推出“大礼包”,颁布17条惠及台湾同胞的便利新举措,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系列措施实惠、周到、细致,再次体现了大陆方面为台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诚意和善意。她认为,促融合、探新路,福建不断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擦亮“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金字招牌,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两岸同胞情感最温馨、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朱穗怡指出,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对于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启示。她表示,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密切、人员往来频密,近年内地在交通基建、电子支付等领域陆续推出有助两地融合的配套政策,亦令港人北上消费更加便利,大陆这些年生活水准迅速提高,对台湾人很有吸引力,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台湾民众瞭解大陆进步的情况,目前大陆舆论很难进入岛内,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加强介绍。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认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刻瞭解当前台湾青年社会心态以及谋求解决之道,有助于增进两岸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相关研究与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理解当前台湾青年世代社会需要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制订符合台湾青年福祉追求的政策,受到他们的由衷欢迎;重视台湾青年的社会认知偏见,台湾青年登陆占比低,且停留时间短,台湾青年在岛内与大陆同胞接触频次和深层次接触均不足,对大陆持有负面印象占比偏多。
陈顺森建议,扩大台湾青年赴陆途径与融合空间,包括开拓台湾青年赴陆体验机会,鼓励台湾青年带着大陆的记忆回到台湾,引领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发展,消除彼此信息鸿沟;支持大陆文艺青年赴台交流,鼓励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陆文艺青年,赴台与台湾青年开展书画、音乐等文艺交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台湾青年集体无意识中的共同记忆;建立线上线下多平台沟通交流机制等。
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杨仁飞认为,福建推进两岸融合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六条:一是找准定位与目标;二是牢牢抓住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对台战略目标;三是强化路径设计与政策落实;四是重视统合在闽对台力量建设;五是重视“以文化人”的工作;六是强化两岸共同标准化建设。她认为,福建要透过有力的融合措施与丰富多样的实践,真正让更多的台湾乡亲不忘了血脉亲情,以祖地为荣,实现民心再次向归祖国大陆,回归八闽祖地。
杨仁飞表示,港澳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包括“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与实践经验优势、港澳在两岸的特殊“桥”优势,以及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香港中国文化勃兴、发展、向外扩展的“人文优势”等。她认为,福建要加快探索闽台标准与更深度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港澳参与两岸各领域合作有广阔空间,要做好两岸融合的“人文暖心、以文化人”的软文章,以人民为中心,想方设法突破民进党“反中锁岛”图谋,推动数字科技为两岸融合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表示,福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经历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总的来看,“四梁、八柱、一屋顶、一平台、一基础、一工程”的综合性政策架构已初具规模。“四梁”包括:区域融合,产业融合,社会文化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八柱”包括:部省联席推进机制、地方涉台立法机制、同等待遇政策落实机制、“厦金”和“福马”官方联系机制、“小三通”人员往来机制、宗亲交流机制、乡建乡创机制、基层治理机制;“一屋顶”是去年9月发布的《意见》;“一平台”是海峡论坛交流平台;“一基础”是“五缘”基础;“一工程”是“新四通”工程。
束沐认为,港台关系作为两岸关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尚未展开较为深入的理论化探讨,“港台融合发展”既是历史、也是现实。他认为,经济社会的双向互通、身份认同的双向融入、公共服务的双向适用是港台融合的基本特点。港台融合是先有实践、再有认识,虽然具有局部性、片面性,以及特定历史局限性所产生的消极性,但随着香港由乱入治、由治及兴,港台关系获得国安法制的长期保障、有望重回正轨,故港台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越来越需要被重新认识与挖掘,也值得闽台融合发展借鉴。
访问团团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作总结发言。他首先用“四有”充分肯定闽南师大推动台湾问题研究的成果:一是有自信,闽南师大立足闽南文化与台湾问题结合的深度研究,发掘独有的文化底蕴,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二是有思想,“两岸一家亲”是习近平总书记国家统一思想的重要创见,闽南师大七年前就成立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在对台问题研究上高举思想的旗帜;三是有话语,闽南师大全力支持学校教师、专家在《中国评论》月刊、中评社、中评网和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积极发声,参与了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的建构;四是有力量,闽南师大自建校开始肩负着老一辈领导人的对台工作初心使命,近年来在李顺兴书记、校长的带头下举全校之力推动涉台研究,理论成果极其突出,这在所有大陆高校中都非常少见,也非常了不起。
郭伟峰指出,中国评论参与了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论述的研究,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融合发展”以来,两岸融合发展研究目前已形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年至今的十年,融合发展处于理论构建的阶段,由于和平发展理论不能满足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需要将融合发展加入国家统一理论之中。随着去年中央以“国策”的形式出台建设福建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意味着融合发展研究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阶段,这也是此行与福建各大涉台单位和智库交流以及基层参访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他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今后融合发展还会进入第三阶段。
郭伟峰表示,两岸融合发展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思想,现在进入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阶段,方法论就是“聚同化异”。他认为,只讲求同存异、不讲“聚同化异”,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经验教训,现在香港进入了“爱国者治港”新阶段,努力推进“聚同化异”,这也是香港参与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角色和价值所在。中评智库和《中国评论》月刊会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阶段,大力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学术研究。他期待,大陆学者尤其是福建学者,下一步聚焦“聚同化异”的方法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融合发展的内涵。
论坛前,李顺兴带领香港智库联谊会福建访问团一行参观了“闽南文化与两岸融合发展特色展”,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校史、发展历程和涉台研究成果。
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93&kindid=17211&docid=10700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