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  正文
福建日报:资本下乡,激发漳州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作者: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12-17 11:25      

本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实施乡村振兴,漳州城乡互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不断涌入农村。

漳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67.26亿元,同比增长28%。尽管农业投资绝对额不高,但增速远高于第二、三产业。

资本下乡,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撬动多方资源,让农民生活更红火。

乡村振兴引来城市资本

“乡村振兴给农村一个长久的利好。”11日,长泰县玫瑰农庄负责人陆銮眉忙着接待一批外宾。说起乡村振兴政策,她心头一阵温热。

两年前,身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的陆銮眉了解到长泰县出台的优惠政策,携生物科技领域研究成果进驻岩溪镇,将已有的花卉基地和旧厂房改建成生态休闲农庄。一次突出花主题、做足花文章、耕耘花经济的探索就此展开。

“芳荫茶座”“花艺DIY区”“花卉餐厅”“花卉超市”……徜徉于玫瑰农庄各个功能区,让人仿佛置身于百亩生物科技大花园。

通过对新种芦柑每亩补助500元、举办芦柑文化节、组织农技人员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等系列组合拳,岩溪镇还吸引大量资本注入芦柑产业。仅去年,岩溪镇新种芦柑面积达600亩。在第四届芦柑文化节上,现场签约订单超2亿元。

“过去,乡亲们种芋头都是单打独斗,互相压价,品牌也叫不响,靠种芋头发财简直是天方夜谭。”岩溪镇石铭村支书王海成说,在企业家带动下,大伙对芋头生产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大力拓展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现在,石铭芋价格从原来每公斤2元跃升至12元,村民通过种植芋头每亩可增收近万元。

一个又一个小微经营主体,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基层农村,对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有着极强的带动性。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明认为:“乡村振兴提出之后,大家看到新的投资机会。这是‘泥土里淘金’的好机会,农业仍有大量的投资空间,谁先进入,谁就容易取胜。”

资本下乡激荡农民意识

资本下乡后,农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11年前,第一届中国蘑菇节在漳州开幕。(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一个节日,把一年的蘑菇预订出大半,农民喜气洋洋。可电视台记者采访,菇农个个往镜头后躲。没想到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漳州蘑菇出了名,卖得特好。后来,再有记者来,农民争着凑上去,使劲儿聊。

“农民发家致富,关键要有榜样示范。他眼见为实,不用你动员,自己就知道怎么做。”1987年出生的吴艺斌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芗城区天宝镇办起诚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我把美国的企业管理知识带回家乡,根据芗城实际,采用计件形式灵活管理。农民可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一般一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可达3500元至5000元。他们回到家里还有时间种种青枣、养鸡养鸭。”吴艺斌说,这样接地气的管理方式,吸引附近4个村庄130个人到合作社打工。

虽说上班时间自由,可工作标准不能降低。“工作一段时间后,大伙开始松懈。咋整?培养合同意识、精品意识,与世界接轨。”吴艺斌说,他把所有的工序、标准、工价全详细列入合同中,让大伙签名或按手印。意识建立起来,用沟通解决困难。

“技术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但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创业多年,吴艺斌摸透了农民的想法。他对症下药,为一部分村民量身定制职业规划,“规划先行,走得更快。我利用自身知识既帮助他人,也成就自己,一起大干一场”。

职业规划让村民谢建福想得更远:“除赚钱脱贫,还得多学点知识,让自己更值钱。只要敢学肯干肯思考,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

“缺乏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黄耀明说,爱学习的内生动力并非人人都有。这就需要通过城乡互动、待遇激发、榜样示范,提升部分人的知识技能水平,紧接着激发连片区域的群体性内生动力。

城乡互动带来精神财富

平和县九峰镇澄溪村位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山脚下。过去,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是上山一日游。随着乡村游兴起,村里建起名峰山庄、印象半径等一批中高端休闲农庄,吸引海内外游客留下来深度体验。

“以前,村民的生活半径很小,交往范围往往局限在本村,至多延伸到邻近几个村。这一年,我们承接不少会议活动。前不久,一个报刊副刊研究会在印象半径举行,文人墨客在村里住一周,和村民建立深厚的友谊,也提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我们还建了一个群,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澄溪村驻村书记何文说。

乡村休闲旅游,讲究体验互动。印象半径总经理曾清森从外面请来钢琴家、萨克斯手,为“天然竹林舞台”注入艺术元素,农庄品位提升,生意一步一个台阶。

现在,澄溪村还成为闽南师范大学的导游训练基地。大学生往村里一拨拨领客人、搞营销,与村民互动起来,组织村民学习礼仪、规范服务。外国友人来了,户外驴友也来了,他们创建了大芹山登山活动基地。

“大学教授、文人诗人、大学生、驴友不断涌入村里。他们在村民眼里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村民待在家里,就可拓宽信息、技术获取渠道。”何文认为,土生土长的澄溪人,人脉因产业嬗变。这些社会资本是细水长流的精神财富,刺激着村里人主动升级,提升乡村游品质。

如今,澄溪村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张人文山水图,全村日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

“一方面留得住村里人,另一方面吸引来城里人。这些人气能增强村民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黄耀明说,这种城乡人流互动,能促进村民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提升增收能力和发展能力。

2018-12-16 02要闻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12/16/content_1153106.htm?div=-1&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