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角  >  正文
福建日报:本土性专业性是社会工作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作者: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9-18 08:33      

□黄耀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在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化、社会服务、政策倡导、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一支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逐步成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使用“支持、促进与发展”的肯定性及支持性词语,强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议题的重要性,可见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将被赋予更加宏大的专业使命。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通过教育先行后又经政府主导推动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路径使社会工作在服务与实践过程中困境重重。从笔者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十多年及参与多年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评估结果来看,对社会工作的诘问主要来自于专业性或者说不可替代性及本土性的质疑,矛头直接指向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输出的教育设计与过程是否存在科学性问题。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够比传统的社区服务、民政及社团工作、心理辅导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方式与话语能否契合当下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与需要?这些问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性与专业性问题,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必须改革的使命与方向。

何谓社会工作的本土性与专业性

社会工作本土性亦称本土化,指的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必须融入在地国情民意、适应当地现实处境化的过程。“嵌入性”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原来传统社会服务领域之中并谋求发展的。一方面,社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的存在价值在于“有用”和“能用”,当下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宏大目标的现实语境,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在调处社会矛盾和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贡献。社会工作可以采用有别于政府管理社会的传统手段,代之为更加专业化的服务理念与技巧服务社群,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扎根和融入社区,主动回应在地化的生活困境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需要自己形成独具本土智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社会工作。近几年,中国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社区服务、乡村发展、司法社工等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并形成自己的服务模式。但仍然存在专业价值理念太抽象、专业技巧不娴熟、专业介入边缘化及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亦称专业化,是无数社会工作界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推动的核心议题。考察社会工作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专业社会工作于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在优势视角、生理心理社会视角、人在情境中及致力于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等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意识与方法。由于专业服务产生的特殊效果,社会工作被誉为“社会稳压器”。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较多依赖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而较少反哺其他学科的意向未取得本质性改变,专业社会工作在很多领域的实际服务中均甘当配角,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效果并不能反复采用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来呈现。专业性越来越成为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前社会工作中本土性与专业性缺失的表现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以增进人类福祉及促进社会公平为专业使命的专业社会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其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与方法,主动融入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并在具体的教育与服务实践中化解本土性和专业性困境。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源于教育先行,由于政府主导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拉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十分迅猛。目前中国大陆已有近400所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149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若干学校在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增设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全国每年培养本科以上层次专业社会工作人才1万名以上。就福建来说,目前已有厦门大学等8所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集美大学及闽南师大5所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生,厦门大学还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博士生,每年为社会输送本科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千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科学或者专业并非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服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也一直模糊不清,道德的崇高与专业伦理根本不足以回应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诘问。这就倒逼社会工作必须尝试回到人才培养源头的教育脉络里寻找问题的结症。

第一,社会工作教育存在重理论知识传导轻实务能力培养问题。这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更多侧重科学研究指标权重考量,二是高校自身缺乏资深社会工作实务教师,三是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僵化挤压了实务课程空间。

第二,社会工作教育缺乏对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的内化培养。中国大陆多数高校并未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成长导引、专业价值与伦理决定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自然很难将助人及利他主义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成具体的专业行动,本土性与专业性也与社会工作教育渐行渐远。

第三,社会工作教育与行业需求互动及衔接不足,这容易导致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性难于满足行业需要,而行业所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重新培养。

增强社会工作本土性与专业性的对策

社会工作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培养的人才承担的是社会服务尤其是帮助基层群众的职能,在新时代更是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与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使命。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思考自己的定位与改革方向,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安身立命,扎根基层,就必须以本土性与专业性为核心,致力于自身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重视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研判,加强对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内化培养及实践技能的实训,提升专业服务的科学性解释,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与话语体系,建构兼具世界眼光与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与不可替代性。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于社会工作干预的实务性教育。第二,教育与研究互补,侧重于人才培养的问题视角教育。第三,世界与本土并举,侧重于本土实务经验的话语建构。第四,道德与科学共振,侧重于证据为本的科学性解释。

(作者为闽南师范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18-9-17 09|新论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9/17/content_1135483.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